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难题及其解答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jc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或心灵的原因作用如何可能”这一心理因果性难题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科学和常识碰撞和激荡的结果。科学告诉我们,任何物理结果的原因都是物理的;常识却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即一种物理的结果)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由此形成的两个命题,“物理结果有物理的原因”和“物理结果有心理的原因”,迫使我们从哲学上反思:对于同一个物理结果而言,它的物理原因和它的心理原因是什么关系,二者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无论是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灵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在这一问题上都面临着一个二难选择:如果坚持心理的原因与物理的原因是相同的,就会陷入同一论或还原论,即一种庸俗的唯物主义;如果坚持心理的原因与物理的原因不同,似乎又会沦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从而丧失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尽管当代的心理因果性难题是副现象论者向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灵哲学提出的,但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的严峻挑战。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灵哲学对于心理因果性难题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人们对心理因果性的理解,它用以破解心理因果性难题的策略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此同时,用它的某些哲学理念、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来观照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澄清已有阐释中的问题,还原马克思主义心理因果性学说的本来面目,还有助于我们在此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心理因果性学说的前沿化和当代化。本文以心理因果性难题为中心,对当代唯物主义心理因果性学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吸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心理因果性难题作出尝试性的解答。本文共有八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心理因果性研究的缘起和当代研究的重心。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讲,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和研究心理因果性问题,是源于笛卡尔实体二元论与相互作用论之间存在尖锐的冲突。在当代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尽管作为实体的心灵已被抛弃,但是心灵或意识作为大脑的属性却被保存了下来。当代唯物主义所面临的心理因果性问题的新形式是,在大脑发挥对行为的因果作用时,与行为因果相关的是大脑的心理属性,还是其物理属性。第二章论述的是心理因果性的三个当代难题。副现象论者基于不同的因果相关属性和因果不相关属性判定标准,就心理属性是否具有因果相关性这一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向当代唯物主义心灵哲学提出了三个主要的难题。一是心理异常性难题:一个属性只有出现在严格的规律中才能具有因果相关性,而心理属性是自由的,不会出现在严格的规律中,因而不具有因果相关性。二是因果排除难题:与物理属性因果相关的只可能是物理属性,而心理属性在本体论上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因而它的因果相关性将会被物理属性排除或取代。三是外在主义威胁:一个属性只有是原因事件的内在属性时,才能具有因果相关性,而意向心理属性是外在于行动者的属性,因而不具有因果相关性。第三章和第四章对与心理因果性难题紧密相关的两个前提性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一是心灵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二是心理因果性的“形而上学问题”,即因果关系和同一关系本身的问题。只有在弄清楚这两个问题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回答心理现象是否具有与行为的因果相关性。就心灵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问题来看,只有坚持心理属性不同于物理属性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才存在心理因果性难题,其它形式的唯物主义则不存在这一问题。从形而上学的因果关系来看,要理解心物之间的因果作用机制,就必须坚持某种关于因果关系的过程理论。从同一关系来看,要回答心理原因和物理原因是否是同一的,首要必须要对同一关系本身作出清楚的界定。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论述了当代唯物主义心灵哲学家对其在心理因果性问题上所面临的三个难题所作的解答。不同的哲学家由于关注点和依赖的理论基础不同,采取的对治策略也不相同。但从运思理路上看,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第一,质疑副现象论者基于心理属性的异常性、非还原性和外在性所作的论证的逻辑自洽性。如果副现象论者的论证的确存在逻辑问题,那么,他们的副现象论结论就不成立。第二,进行归谬论证:如果心理属性像副现象论者所说的那样不能出现在严格的规律中或不能还原为物理属性,就不具有因果相关性,那么,它的逻辑推论必然是,包括心理现象在内的所有宏观现象都不具有因果相关性。既然这个推论不能让人接受,因而心理属性是副现象这一假设性的前提就不成立。第三,基于特定的唯物主义理论,证明副现象论者所坚持的因果相关属性判定标准存在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灵哲学试图通过这些方法来回应副现象论者们提出的挑战,从而维护其在心理因果性上的非还原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第八章主要论述了如何通过与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学说的对话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心理因果性学说。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经典作家的文本为根据,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中的心脑关系学说、形而上学因果关系学说和意识能动性学说,澄清以往阐释中的某些误读,还原它们的本来面目。二是转化吸收目的论功能主义中的某些合理因素,推动马克思主义心脑关系学说的前沿化,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因果关系学说反哺因果关系的能量守恒理论。三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心物属性不同”与“二元论”在概念上的差别,在马克思主义意识论的框架内,为解决当代唯物主义的心灵哲学与它共同面临的心理因果性难题提供一条可能路径。
其他文献
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传统孝道盛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白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的“孝”文化表述与传承一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究其原因有二,第一点,白族的
中华鳖,又名甲鱼,是一种营养成分极其丰富,药用价值极高的水产品。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深入,人们在追求水产品营养价值的基础上,也开始更多的关注水产品安全问题,绿色健康的养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自1975年成立以来,老挝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不遗余力地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以推进城市化进程。1986年,老挝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改革后,老挝的经济快速增
教师课堂控制是一种特殊的课堂管理手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控制问题至关重要。课堂与社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属于“社会”范畴,是一个
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学习外语的重要途径。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阅
幼儿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工作,需要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结合幼儿心理特征,巧妙利用教育技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给他们创设一个快乐
中国是木刻版画的发源地,木刻版画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而产生,在这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诸多具有版画意味的雕刻工艺和拓印技法,为版画艺术的演进垫定了基础。史前时期的岩画
环境保护既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新形势下群众对环保的期待不断提高,环境形势愈发严峻,环境监管压力加大,分析了新形势下开展环境管理第三
国际私法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法律部门,其学说的诞生甚至要早于国际私法立法实践几个世纪,并且至今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解作用。故此,不仅各国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非常重视
玩具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对婴幼儿来说,玩具不但给他们带来欢乐,启发他们的智力,训练儿童的感官和四肢协调能力,而且改变他们的个性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甚至影响他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