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始终是社会关注和探讨的世界性课题。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选择。 在当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大潮中,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区域“竞合”方式由过去的GDP增速与总量竞争、产业升级竞争、大都市圈竞争发展到区域形象与品牌综合竞争。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规划列入国家战略,更昭示着我国区域经济已跨入生态发展新轨道。品牌是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标志。转变落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具有生态特色的区域品牌,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领战略。建设生态品牌,特色是生态。然而,什么是生态品牌?生态品牌的生态性内涵是什么?如何构建生态品牌?回答这些生态品牌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探索性地开发了一个5维度20因子构成的生态品牌的生态性内涵概念化模型,并对该模型的妥当性及其构成维度对品牌偏好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生态品牌包含产品生态性、产业生态性、环境生态性、文化生态性和政治生态性5个维度。其中,产品生态性源于产品有机性、产品环保性、产品绿色技术性和产品认证性;产业生态性由产业低碳性、产业循环性、产业集群性和产业规划性生成;环境生态性源于资源优势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和发展可持续性;文化生态性源于生态价值观共享性、生态理论认知性、生态理念俗成性和生态角色定位性;政治生态性由生态目标一致性、地方领导专业性、生态资源动员性和利益群体协同性生成。 同时,生态品牌的生态性内涵维度通过品牌联想对品牌偏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中,产品生态性、产业生态性和环境生态性对品牌联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相对影响力依次为产业生态性、环境生态性和产品生态性。品牌联想对品牌偏好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生态性对品牌联想的影响只获得统计学上的部分支持,而政治生态性对品牌联想的影响未获统计学上的支持。 本文实证性地探明了生态品牌概念的多维度位阶结构,科学揭示了生态品牌的内涵和测量方法,丰富发展了生态品牌的理论,并为地区经济打造生态区域品牌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本文通过对生态品牌的内涵维度与品牌联想、品牌偏好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研究,探明了生态品牌对消费者品牌偏好的作用机理和效力,为构建区域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提供了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