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逐渐升高,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生命长度、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老年人群中已经成为常见的血管问题。冠心病、脑梗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9欧洲血脂管理指南)将颈动脉超声检测发现有显著斑块以及伴有其它主要危险因素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一级预防人群列为极高危人群。动脉硬化中最重要、最常见的类型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由受累动脉的内膜开始,先后出现多种病变且合并存在,病变包括局部的复合糖类积聚、脂质沉积、钙质沉着和纤维组织增生,且伴有动脉中层退变,其继发病变包含局部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共同构成颈动脉。颈总动脉是头颈部的主要动脉干,是头部供血的主要血管,于甲状软骨上缘处移行为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动脉位置表浅,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有效、快速、经济的检测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硬化。颈动脉被称为全身血管的窗口,多项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之一,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因此,明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相关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发现和治疗颈动脉斑块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众所周知,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脂紊乱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且血脂紊乱是其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降低,均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其中,LDL-C升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DL-C水平降低被用作冠心病的血脂预防及控制目标。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LDL-C在正常水平范围内的人群仍有心血管事件发生,如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有文献表明这类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可能与apoB、non-HDL-C、TG 升高有关。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发现,部分LDL-C水平正常的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这种情况在老年人群更为显著。查阅既往文献,未见相关报道。有研究表明,与单一血脂指标相比,血脂比值更能体现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因此,本研究以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血脂比值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LDL-C/HDL-C比值及其他血脂指标和比值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应用的意义及价值。目的探讨血脂比值在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老年心血管科住院的病例142例,空腹8h,于入院第2日清晨抽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LDL-C、HDL-C、apoB、apoA1、TC、TG、Lp(a),计算 LDL-C/HDL-C比值、TC/HDL-C 比值、TG/HDL-C 比值、apoB/apoA1比值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完善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结果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为60~85岁,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为60~77岁,两组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两组高血压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的性别和糖尿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组,LDL-C/HDL-C 比值、TC/HDL-C比值及apoB/apoA1比值高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DL-C、apoA1低于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C、TG、LDL-C、apoB、Lp(a)、non-HDL-C、TG/HDL-C 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将年龄、高血压史、LDL-C/HDL-C 比值、TC/HDL-C 比值、apoB/apoA1比值、HDL-C、apoA1等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C/HDL-C比值、apoB/apoA1比值、HDL-C、apoA1不能作为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高LDL-C/HDL-C 比值、年龄、高血压史可以作为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LDL-C水平正常的老年人群中,年龄、高血压及高LDL-C/HDL-C比值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高LDL-C/HDL-C比值可以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