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混合交通是我国道路交通的基本情况之一,各种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在公交车站区域的相互干扰尤为明显,往往会降低路段通行能力,甚至造成拥堵的发生。因此,详细地分析公交车站区域混合交通流的运行行为十分必要,有助于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方式相协调的绿色出行系统。在保障公交运行效率,为非机动车提供舒适的行驶空间的同时,保障机动车辆的有序通行,同时为乘客提供安全的步行空间。目前,国内外对公交车站区域混合交通流运行行为侧重公交车和机动车的相互影响,而对非机动车和公交车的相互影响研究较少,对非机动车与乘客冲突的研究更少。因此,本论文在总结公交站台布局形式及各种交通主体的运行特性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公交车站区域混合交通流的相互影响,通过VISSIM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公交车辆进出站及公交乘客上下车的过程,并结合案例在不同场景下对公交车站区域的混合交通流进行仿真。具体来说,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详细分析了路边直列式、港湾式、非机动车道后绕式这三种公交车站的基本布局形式及对应的车站区域交通流的运行特点,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公交车站区域内混合交通流的相互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公交车辆进出站与机非混合车流的干扰过程分析和乘客出入站台与非机动车流的干扰过程分析。(2)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和相关规范的推荐值,对VISSIM仿真模型的基础特征参数、交通特征参数、驾驶行为参数进行了标定,构建了公交车站区域的交通流运行仿真模型,实现了基于VISSIM高级乘客模型的公交车辆停站过程,以及基于VISSIM-VAP的公交乘客下车离站过程。并采用基于折算的混合交通流延误时间、非机动车道服务水平作为仿真模型的评价指标。(3)选取北京市四环至五环之间的姚家园西公交车站作为典型案例,在不同场景下对公交车站区域的混合交通流进行仿真。通过对仿真数据的处理计算,分别从公共交通使用者和小汽车使用者的利益出发,分析不同公交站台布局形式下的车站混行系统延误时间,并从非机动车使用者的利益出发,分析不同公交站台布局形式、公交车辆类型,以及公交车辆泊车方式下的公交车站区域内非机动车道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