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震后泥石流侵蚀作用强烈,具有显著的产沙输沙能力和地貌效应,但目前震后泥石流侵蚀建模定量分析困难。本文以汶川地震震后牛圈沟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多源遥感、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划分为“坡体-沟道-流域”产沙单元,融合雷达遥感D-InSAR与Amplitude Tracking技术,生成场次泥石流侵蚀前后的高精度三维形变场,利用坡体、沟道、流域不同级别的产沙单元,研究震后泥石流侵蚀特征,定量分析震后泥石流的泥沙输移特征与过程,得出不同产沙单元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2008-2010年三场泥石流作用下,坡体侵蚀总量分别为120.70×10~4m~3、61.56×10~4m~3、68.25×10~4m~3,沟道侵蚀总量分别为12.65×10~4m~3、4.97×10~4m~3和9.02×10~4m~3,流域产沙量分别为79.76×10~4m~3、19.02×10~4m~3和24.62×10~4m~3。其中2008-5-12碎屑流造成的坡体、沟道、流域总侵蚀量均大于2009和2010年泥石流相应的侵蚀产沙量。2)坡体泥石流侵蚀产沙量占各级沟道产沙量的50%以上,是各级沟道泥沙主要来源,且沟道等级越低,坡体泥沙贡献率越大。坡体产沙主要以凸型、凸凹性、混合型坡体为主,占坡体总产沙的85%以上,坡体产沙量与坡体面积存在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坡体侵蚀速率与高差呈正相关的幂函数关系,与坡体坡长和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3)流域内沟道侵蚀表现为大冲大淤,淤积区集中在主沟河道较窄处、弯曲部位和泥石流沟口。但在河道顺直且落差较大的河道处则表现为强烈的下切侵蚀,沟道侵蚀量与沟道面积呈正相关关系,沟道侵蚀速率与沟道面积无明显关系,与沟道沟长呈负相关,而与沟道高差和比降呈现正相关关系。4)各级流域的泥沙输移能力不同,流域级别越大,泥沙输移比越小,输沙能力越弱,其中一级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最低,为0.23,三级流域的泥沙输移比最高,为0.92,流域产沙特征受流域地形地貌条件影响,其中流域侵蚀量与流域面积呈正相关,侵蚀速率与沟床比降呈正相关,而与流域圆度比和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且流域产沙特征受多种因素控制。研究结果可以为震后灾区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流域泥沙调控提供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