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特征的工资差距分解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i123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驱动要素,但他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方面相对处于弱势,集中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合法权益的维护、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致使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备受关注。在流动人口财富积累水平偏低、缺乏财产性收入的情况下,工资性收入几乎构成了其收入的全部来源,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发展的经济保障,因而工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流动人口的城乡结构性差异也进一步导致工资收入的不平衡。由此,揭示流动人口收入分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贯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的现实要求。珠江-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显著、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流域空间,近10年流动人口结构分化不断加剧,流动人口由最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为主逐渐转变为结构特征多元化。基于此,有必要关注不同个体特征之间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形成机制,在大力提高流动人口工资收入水平的同时兼顾工资差距问题,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点,推动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本文以人口流动推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基础,对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在沿袭国内外经典理论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分析思路下,利用CMDS2011、CMDS2015、CMDS2017年的微观数据,结合运用基于再中心化影响函数的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分解方法,对流动人口工资差距进行分解,从结构效应与构成效应两方面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工资差距的形成机制,进而为提高流动人口收入、缩小流动人口工资差距提供实证基础。
  研究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对工资结构的变动具有显著性影响,组别间工资差距变动明显。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水平及增长是有较大差异的,前者的工资收入不论在绝对数值还是增长幅度方面,都远远超过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系统考察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分布和个体特征回报率的变化后,工资差距分解结果显示,中高收入群体性别工资差距出现明显扩大趋势,导致流动人口工资差距扩大;非农业户籍和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差异扩大了流动人口工资差距;中低收入群体进行自我雇佣和自营劳动的回报率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工资性劳动者就业回报率的相对上升缩小了工资差距。
  劳动力市场分割、性别歧视以及制度性壁垒导致的收入差距分化,不仅影响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目标,也严重影响弱势工资接受者的个人及家庭消费、流动性倾向及幸福指数。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对策:第一,强化收入分配机制的政策导向,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是现阶段最有潜力进入中等收入水平的群体,要着力提高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减少流动人口内部工资差距的扩大。第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保障劳动者权利的平等实现。要充分激发珠江-西江经济带流动人口的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就要使其在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中实现自身价值。第三,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珠江-西江经济带户籍差异下教育回报率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农村流动人口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城市偏向性政策加剧了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地位。第四,在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同时,应当注重调整劳动力供给结构。当对标新型产业和高质量岗位要求,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利用“干中学”效应,在实践中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积累。
其他文献
本文缘起于作者早期对技术风险的思考。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和对技术及其本质的反思,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技术范型。  在简要回顾冷战后期技术哲学学科制度化进程后,本文指出,学科制度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完成,也没有出现较为一致的或公认的技术哲学研究传统。近30多年来,技术哲学界对技术哲学研究传统重构做出了种种努力,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技术哲学的努力、工程和人文传统的整合、社会建构论与技术批判理论的整合、
学位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当前最重要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当西方学界对后现代主义大唱赞歌之时,詹姆逊却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他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晚期资本主义主导性的文化形式,进而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考察,揭示文化与资本的同一性逻辑及其所扮演的资本全球肆虐的帮凶角色。笔者认为,反潮流的理论表述
学位
文化本质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  从理论层面而言,学界长期以来在文化本质问题上歧见纷呈,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问题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乃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与方法的多维性。因此,确立一种较为统一与科学的关于文化本质的认识,尤其是确立一个分析文化现象的更为合理、有效的理论视野与方法论原则,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马克
学位
本文以明儒心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涉前朝心性之学以及宋明儒理气之学,其目的是通过理学心性论视角对法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儒家方式的解读,从而建立新的儒家法哲学话语体系。  章节的内容: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对程朱礼法体系的简单回顾,本文是在程朱的体系内探讨明儒礼法学的心性论基础,此回顾是必要的前提;二、对古人心性思想的历史考察,用词源考察等方法梳理先民对心性问题的看法,重点是郭店楚简、孟、荀、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存于中国,已历100余年矣,它们的存在及其纷繁复杂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100余年,而且还将对未来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走向发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最近一二十年来,这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已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已然形成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各派观点不断地争鸣、互动,不时形成一个又一个研究高潮。  概要地说,100年来,儒学传统与马克思主
学位
本报告实质上是关于中医哲学研究的论文集,以秦汉时期为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哲学原理、秦汉中医哲学思想的嬗变、三教对中医哲学的影响、汉后中医哲学研究举隅、少数民族医学与哲学举隅。  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对中医哲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作了较为系统地论述。逐一辨析巫医同源、医易同源、医道同源、医儒同源这四种众说纷纭的“同源”。提出道医与术医的概念,有助于找到近现代中医危机的深层
学位
从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自身的实践或应用的本质来看,它是一个实践或应用过程,这就是广义的应用即是指伦理学从对自身的目的至善的追求所开始的否定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它是由经验伦理、理论伦理学到应用伦理学(可称之为狭义的应用)的过程。应用伦理学是理论伦理学的自我反思、自我否定的产物,不是理论伦理学自身之外的其他东西。应用伦理学关心的主要是各种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整体一类和类一类(如人类和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政治话语系统得以逐步转换的中轴。这不但需要人们从技术操作层面对“如何发展”的问题、从政治层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更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层次,并借鉴现当代其他理论思潮的理论视角,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进行合理的反思和建设性批判。而马克思所开启的资本批判视角和一些现当代思想家所执着的现代性批判视角,无疑为我们深入
苏联哲学教科书对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下文简称为“两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剖析这些影响,不仅有助于人们从理论渊源上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逻辑进程的深层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学习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助于人们在理论和
学位
农业从古至今都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业自身生产周期较长的特殊性,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会对农业的生产情况产生很大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农业的发展不能靠其自身的自给自足而需要国家给予大力的支持,以保证其健康持续的发展。广西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占比大,广西农业发展对财政支农资金的要求更为紧迫,任务更为艰巨。研究广西财政支农支出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