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十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对毛泽东“两论”的影响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u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哲学教科书对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下文简称为“两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剖析这些影响,不仅有助于人们从理论渊源上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逻辑进程的深层因素;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和学习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有助于人们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中把握理论发展规律,从而最终使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本文的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解读法,其次是比较分析法,最后是“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方法。
  全文在逻辑结构上由绪论、毛泽东读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的缘起及概况、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对毛泽东“两论”的影响及毛泽东读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的现实启示等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简单交待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和创新点等。第二章主要介绍毛泽东读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的缘起,以及读书的概况。第三章主要探讨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对毛泽东创作“两论”的影响,厘清“两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主要论述毛泽东读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与创作“两论”给当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启示。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一是研究视角新。本文直接以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对毛泽东的影响为视角,探究其对毛泽东“两论”的影响,对于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是研究方法新。随着学科的发展与交叉,史学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本文采用“内史”与“外史”相结合的方法,从内、外结合两个层面来理解、剖析毛泽东“两论”的成因。三是观点的创新。本文通过系统考察“两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的关系,得出如下观点:其一,“两论”与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在思想上有渊源关系,但是“两论”的哲学思想超越了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其二,“两论”是毛泽东在系统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毛泽东自身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逻辑,绝不是苏联30年代哲学教科书的翻版或者斯大林哲学的“中国版”;其三,“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辉煌范例和典型代表;其四,毛泽东创作“两论”的经验对于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其他文献
道德意志是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对道德意志进行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理论、历史与实践三个方面对道德意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尝试梳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意志问题的系统理论。  作为道德意识的能动要素,道德意志是指主体在道德活动中,为履行一定的道德义务和责任,根据某种道德原则来支配、调节、控制自己
学位
中国传统“和”文化颇具特色,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中国传统“和”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曾在历史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古代社会相比,中国现代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传统“和”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在新时代越发凸显,而原来曾在历史上对社会起到积极作用的部分,也不能很好地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中国传统“和”文化将何去何从?  虽然不
学位
本文缘起于作者早期对技术风险的思考。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和对技术及其本质的反思,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题——技术范型。  在简要回顾冷战后期技术哲学学科制度化进程后,本文指出,学科制度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完成,也没有出现较为一致的或公认的技术哲学研究传统。近30多年来,技术哲学界对技术哲学研究传统重构做出了种种努力,这主要表现在社会技术哲学的努力、工程和人文传统的整合、社会建构论与技术批判理论的整合、
学位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是当前最重要的批评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当西方学界对后现代主义大唱赞歌之时,詹姆逊却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批判。他把后现代主义看作晚期资本主义主导性的文化形式,进而通过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考察,揭示文化与资本的同一性逻辑及其所扮演的资本全球肆虐的帮凶角色。笔者认为,反潮流的理论表述
学位
文化本质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又是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  从理论层面而言,学界长期以来在文化本质问题上歧见纷呈,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问题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另一方面乃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视野与方法的多维性。因此,确立一种较为统一与科学的关于文化本质的认识,尤其是确立一个分析文化现象的更为合理、有效的理论视野与方法论原则,是十分必要的。这既是马克
学位
本文以明儒心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涉前朝心性之学以及宋明儒理气之学,其目的是通过理学心性论视角对法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儒家方式的解读,从而建立新的儒家法哲学话语体系。  章节的内容: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对程朱礼法体系的简单回顾,本文是在程朱的体系内探讨明儒礼法学的心性论基础,此回顾是必要的前提;二、对古人心性思想的历史考察,用词源考察等方法梳理先民对心性问题的看法,重点是郭店楚简、孟、荀、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存于中国,已历100余年矣,它们的存在及其纷繁复杂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100余年,而且还将对未来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走向发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最近一二十年来,这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已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已然形成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各派观点不断地争鸣、互动,不时形成一个又一个研究高潮。  概要地说,100年来,儒学传统与马克思主
学位
本报告实质上是关于中医哲学研究的论文集,以秦汉时期为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中医哲学原理、秦汉中医哲学思想的嬗变、三教对中医哲学的影响、汉后中医哲学研究举隅、少数民族医学与哲学举隅。  本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对中医哲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作了较为系统地论述。逐一辨析巫医同源、医易同源、医道同源、医儒同源这四种众说纷纭的“同源”。提出道医与术医的概念,有助于找到近现代中医危机的深层
学位
从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自身的实践或应用的本质来看,它是一个实践或应用过程,这就是广义的应用即是指伦理学从对自身的目的至善的追求所开始的否定自我、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它是由经验伦理、理论伦理学到应用伦理学(可称之为狭义的应用)的过程。应用伦理学是理论伦理学的自我反思、自我否定的产物,不是理论伦理学自身之外的其他东西。应用伦理学关心的主要是各种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所带来的整体一类和类一类(如人类和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政治话语系统得以逐步转换的中轴。这不但需要人们从技术操作层面对“如何发展”的问题、从政治层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更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层次,并借鉴现当代其他理论思潮的理论视角,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进行合理的反思和建设性批判。而马克思所开启的资本批判视角和一些现当代思想家所执着的现代性批判视角,无疑为我们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