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下,产业集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组织模式,推动着我国产业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呈现出多层次格局,多种分工形式并行。国际分工正在从产品层面深入到生产环节层面,形成产业内水平分工与产业内垂直分工两种分工形式并存的格局。我国主动参与其中将是工业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集聚的组织模式是否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内分工的助力,抑或是集聚形成的区域市场会减慢参与国际产业内分工的脚步?这一问题的解答将给地方政策的制定、产业发展思路开拓新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对产业集聚影响我国工业参与国际产业内分工进行分析,补充了现有研究在这方面的缺失。本文首先梳理了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理论以及产业内水平分工与产业内垂直分工这两种产业内分工动因的理论,旨在更深刻洞悉其中内在的经济学联系。承接这些理论,结合两种产业内分工的差异,分别分析产业集聚影响产业内水平分工与产业内垂直分工的具体机制与经济学原理。其次,本文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匹配处理后测算出产业--县级区域的各项指标。为了分析更有针对性与完整性,仍将产业内分工进一步划为产业内水平分工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两个指标。实证检验得出:产业集聚对我国工业参与产业内水平分工与产业内垂直分工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影响依然十分稳健。产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参与国际分工的积极度也有所不同,初期顾及自身发展有递减倾向,转稳后逐步增加参与度。此外,沿海内陆地区现有资源的差异,使得产业集聚在推动这些地区参与产业内水平分工与产业内垂直分工的参与深度不同。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产业集聚、通过产业集聚增强产业竞争力、积极参与产业内分工等几条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