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成语教学更是词汇教学的难点。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被称为中国语言的“活化石”。动物成语作为成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认知思维特点。近年来,国内外的对外汉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对外汉语成语教学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隐喻就是其中的一种研究角度。隐喻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独特的认识方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人们发现某些动物的生理属性、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环境与人类存在着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通过语言的概括,便形成了动物隐喻。由于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民族对于同种动物的感情色彩也不尽相同。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对动物隐喻和动物成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汉外动物成语的翻译和文化对比上,而对于动物隐喻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上的应用涉及到得较少。因此,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调查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本文共计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论述了研究缘起及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动物隐喻对成语语义的影响。这是本文的理论部分。本章分为五节,分别是概念隐喻理论,动物隐喻的生成机制,格特力“人是动物”的隐喻命题,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和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语义的影响。本章主要阐述了概念隐喻、动物隐喻理论和动物隐喻对成语的影响。在概念隐喻理论研究中论述了概念隐喻的类型,指出动物隐喻属于其中的本体隐喻。在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中,详细论述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为后文教学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基础。在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语义的影响研究中,论述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义上,以及动物隐喻机制对成语语义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为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对比。本章是本文的重点,动物隐喻相对应的即动物成语。本章对动物成语在汉、日、英三种语言中的分布进行了定量考察,选出高频的三种动物狗、马、鱼,将其在汉、日、英成语中的动物隐喻含义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原因。第四部分为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的策略。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从宏观上提出怎样利用动物隐喻进行成语教学,第二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动物进行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示例。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全文主要观点及本文存在的不足及研究的局限。
其他文献
2002年6月,湘西里耶古城出土了大批的秦代簡牘,數量共計36000余枚,幾乎相當於此前出土的秦簡總量的10倍。該批簡牘內容涉及範圍甚廣,為研究資料匱乏的秦代史提供了寶貴的“同
在矿业活动结束后,附近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使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十分繁重。因此,人类在进行矿山活动时,要格外重视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
马丁·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和《圣经》翻译家。他用通俗、明了、大众化的德语翻译了《新约》和《旧约》,因此,他的《圣经》德译本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和共享越来越便捷,人们现在既可以在商业网站上发布产品评价,也可以在论坛、博客、社交网络等媒体上对几乎任何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看法。在
双相不锈钢含有铁素体和奥氏体两相组织,能够将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优良特性结合在一起,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但是在热加工生产中应力应变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两
对几种异常肉形成的原因及其感观鉴定特征的分析,使人们进一步识别肉的好坏,从而正确地选择原料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
本文以运河 (杭州段 )待疏浚底泥为材料 ,分析了疏浚底泥的养分特征及其污染化学性质。结果发现 ,疏浚底泥中含有较高的养分 ,其中有机质、P、K含量较高而N偏低 ;施入土壤后
语法化研究,是上个世纪末至今汉语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主要着眼于用历时的演变解释共时存在的现象。汉语介词几乎都是由动词语法化而来,一直是语法化研究的重点。本文研究
话语标记语是传达语言功能,连接话语的重要载体。话语标记语的存在是所有言语交际的共同特征,是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连词、介词等一些功能词,本身并没有太多的语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