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1 Vpr蛋白抑制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Notch/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_6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卡波氏肉瘤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是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KS)的病原体,且与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和多中心Castleman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与KSHV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艾滋病相关的KS(AIDS-related KS,AIDS-KS)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先前的研究发现,HIV-1反式激活蛋白(transactivative transcription protein,Tat)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KSHV的裂解性复制(J Virol,2007;81:2401);HIV-1负调控因子(negative factor,Nef)则通过上调细胞micro RNA-1258靶向病毒的复制和转录激活蛋白(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RTA)来促进KSHV的潜伏感染(J Virol,2014;88:4987)。与Tat、Nef相似,HIV-1编码的另一种分泌型蛋白——病毒蛋白R(viral protein R,Vpr)是否能够通过调控KSHV生命周期从而影响AIDS-KS的发生?目的:研究HIV-1 Vpr蛋白对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影响,并鉴定此过程中涉及到的重要信号通路。方法:构建含有HIV-1 Vpr基因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运用蛋白质表达与纯化系统获得重组Vpr蛋白。将获得的可溶性Vpr与潜伏感染KSHV的PEL细胞和内皮细胞共孵育,通过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观察Vpr是否可被上述细胞摄取。进一步,将可溶性Vpr加入潜伏感染KSHV的细胞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KSHV裂解期基因以及部分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KSHV裂解期蛋白表达,病毒颗粒释放实验检测KSHV子代病毒的释放情况。采用RT-q PCR、Western blot、IFA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可溶性Vpr对宿主细胞中两条重要的信号通路Notch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通路的影响。最后,通过过表达胞内Notch(intracellular Notch,ICN)以及抑制NF-κB活性的显性负性突变体IκB-DN,分别鉴定Notch信号与NF-κB信号通路在Vpr调控KSHV潜伏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这两条信号通路之间可能存在的上下游关系。结果:通过原核表达与纯化成功地获得了带有组氨酸标签的重组Vpr蛋白。Vpr蛋白可以被潜伏感染KSHV的PEL细胞与内皮细胞所摄取,并且能够在不引起细胞凋亡的前提下,在裂解期基因的转录、蛋白表达及子代病毒颗粒的产生等方面有效抑制上述细胞中KSHV的裂解性周期复制,并可改变一些细胞因子的表达。再者,Vpr蛋白可以抑制KSHV阳性细胞中的Notch信号通路,同时能够激活NF-κB信号通路。过表达ICN或显性负性突变体IκB-DN均可恢复被Vpr所抑制的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过表达ICN可以抑制NF-κB信号,相反,过表达显性负性突变体IκB-DN则对Notch信号通路无影响。结论:可溶性Vpr蛋白能够被潜伏感染KSHV的PEL细胞及内皮细胞所摄取,在基因转录、蛋白表达及子代病毒颗粒产生等不同层面上抑制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发生,帮助病毒维持潜伏感染,并改变部分细胞因子的表达。Vpr蛋白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并活化下游的NF-κB信号来完成其抑制KSHV裂解性周期复制的过程。
其他文献
第一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多肽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出生第1天乳鼠(P1)与出生第7天乳鼠(P7)心脏的差异多肽表达谱,为研究心脏再生提供可能的干预靶标。方法:1)建立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验证乳鼠心脏再生情况。2)提取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多肽,运用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TMT,Tandem Mass Tag)检测P1与P7乳鼠心脏的内源性多肽的表达情况。原始数据去冗余后,以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对肺癌A549在体内、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讨磁流体热疗与MSC对肺癌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行性,将为肺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合成荧光纳米磁性粒子(FMNP);贴壁法分离、鉴定、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而进行MSC对FMNP的标记,制作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CK8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向结肠近端扩展,甚至延及整个结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最多见。UC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引起肠腔狭窄、肠壁纤维化、肠穿孔,甚至诱发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业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UC病因和发病机制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预后较差的侵袭性肿瘤,因此探寻新的治疗靶点很有必要。miR-497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降低,然而目前miR-497在TNBC中的作用和机制还不清楚。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我们发现miR-497与YAP1的3’-UTR存在互补结合序列,提示miR-497可能在TNBC细胞的YAP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肝脏中堆积的脂肪大于5%并排除包含酒精等可以对肝脏造成损伤因素的慢性肝脏疾病。根据病程的进展主要分为,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肝硬化,肝坏死,肝癌的重要诱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既往研究发现,明显升高的肝细胞凋亡水平是促进单纯性脂肪肝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
第一部分【目的】对心脏监护病房(CCU)的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进行糖代谢状况调查,分析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探讨入院即时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之间的关系;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价ACS患者的血糖波动特点,探讨低、中、高危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的关系,以及不同糖代谢状态的ACS患者GRACE危险评分与血糖波动之间
研究背景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血管退行性疾病,AAA可以通过瘤体破裂和出血导致患者死亡,AAA破裂后的死亡率超过80%,研究其发生及发展的机制并给予有效的治疗是减少死亡率提高预后的关键,AAA发生及发展的致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AAA已被证明是多基因和多病因的疾病,这表明着可能存在几个基因组风险位点和一系列生活方式/环境
第一部分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与X线二维影像指导下室上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对比研究目的:Carto Univu模块将传统的二维X线影像和三维模型相结合,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两者的优势,但Carto Univu指导下进行室上性心动过速标测消融尚未有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Carto Univu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室上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即刻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
为了研究转录因子GATA4在神经嵴及其衍生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本课题使用了条件性敲基因小鼠Wnt1-Cre;Gata4fl/fl,以达到在神经嵴细胞中特异性敲除GATA4的目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GATA4在小鼠颅颌面组织时空表达情况:在胚胎14.5天(embryonic day 14.5,E14.5)、出生后1天(postnatal day 1,P1)、出生后14天(po
研究目的: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HAMSC)能够通过促进血管新生,进而促进新骨生成,修复骨缺损,但其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提示:HAMSC在促进血管新生过程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H19表达明显增高。因此,本文通过研究H19是否在HAMSC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