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的重心开始由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探讨学生如何学。研究发现学习者在年龄、态度、动机、性格、语言学能、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学习策略的使用及学习效果方面也有很大不同。尤其使研究人员感兴趣的是第二语言学习中的学习策略问题。 尽管众多的研究者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角度不尽相同,但是其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用,研究者与教师总是期望能找出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帮助学生掌握更具成效的学习方法(Horwitz,1987)。 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表明,在策略运用与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以Skehan(1989)和Rees-Miller(1993)为代表的一批研究者指出,策略运用和语言水平相关性的存在并不足以说明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一相关性既可以解释成正确地运用学习策略可以提高语言水平,也完全可以解释为策略运用只是语言达到某个水平的标志,即特定的策略只有学生达到待定的语言水平才有可能采用。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旨在讨论:1)中国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现状;2)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的差异;3)学习策略的运用与语言水平的相关性。从而为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改进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必要性及论文各个章节的总体安排,其次回顾了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重点强调了几大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针对善学者的研究,以及策略训练的问题。在此文献综述的基础之上,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面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抽样分析了中国一重点大学119名英语学习者的策略使用情况,以此来探讨学习策略和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的是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使用的统计程序为1)对学习策略调查结果进行单项方差分析(ANOVA),找出学习策略运用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2)描述性统计(平均数、标准差),来调查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现状及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异同。面谈结束后,作者根据录音进行了转录翻译以便于进行善学者和不善学者之间的比较。 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些对语言教与学的启示。1)策略知识方面。首先,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当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只有在对策略的重要性以及功能有了深刻认识之后,学生才可能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更主动地学习和运用策略。其次,学生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所有可能运用到的学习策略。2)教学指导方面。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策略使用的现状以及他们的需要,在指导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课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