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亏缺及复水下老芒麦生理生态特性及耐旱性研究

来源 :青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42953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隶属于禾本科披碱草属。该物种是我国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天然草原(地)植物群落中的重要组分,也是判定此类草原(地)牧用品质的一个重要参数。青海省大部分地区处于半干旱气候条件下,水分亏缺是限制牧草生产的重要环境因子。因此,研究老芒麦干旱适应机理,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15-195老芒麦(野生种)为试验材料,青牧1号老芒麦(栽培种)作为参比材料,采用高分子渗透剂PEG-6000和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对其萌发出苗、根冠生理生化、根系吸水特性、根冠超微结构和植株水分有效利用进行了研究,以期从整体水平上阐明老芒麦与干旱逆境之间的关系,为耐旱老芒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水分亏缺的加剧,老芒麦萌动、发芽和出苗率及其速率呈下降趋势,其萌动、发芽和出苗起始时间及其萌动、发芽和出苗高峰期均出现推迟现象,且复水后的老芒麦萌动、发芽和出苗的高峰期仍存在滞后现象。复水后的第3、4和6 d发生水分亏缺和第3、4和6 d复水时,中度和重度水分亏缺下的15-195萌动、发芽和出苗高峰期一致,各水分亏缺下的青牧1号萌动、发芽和出苗高峰期一致。第6 d发生水分亏缺和第2 d复水时,轻度水分亏缺下种子萌动、发芽和出苗率高于对照组。不同水分条件组合下,随着水分亏缺的加重,老芒麦芽长呈下降趋势,其根长、根芽比和根数逐渐增加;复水后,老芒麦根长、芽长和根芽比均得到较大提高,但其根数逐渐减少。水分亏缺及复水下,中度及以上水分亏缺下的老芒麦芽长高于对照组;第4和6 d发生水分亏缺和第3和4 d复水时,各水分亏缺下的老芒麦芽长高于对照组。(2)随着水分亏缺时间的延长,老芒麦根冠O2·﹣产生速率、REC和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复水后出现下降;15-195根冠SS含量、Pro、SOD活性、POD活性和CAT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复水后出现下降。水分亏缺24 h时,青牧1号根冠SS含量、Pro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均达到最大值。水分亏缺下及复水下,15-195根系SS含量、Pro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CAT活性明显著于其叶片,而青牧1号则相反。据灰色关联度分析,15-195根系MDA和其叶片CAT酶活性与其耐旱性关联度最大,青牧1号根系SS含量和其叶片O2·﹣与其耐旱性关联度最大。(3)随着水分亏缺时间的延长,老芒麦根系AQPs活性、Lpr、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比表面积和叶片Pn、Gs、Tr和WUE呈下降趋势,复水后逐渐上升。MC处理下,充足供水下的老芒麦Lpr低于对照组;β-ME处理下,充足供水下的老芒麦Lpr高于对照组。水分亏缺及复水下,老芒麦Lpr与其Pn、Gs、Tr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其WUE与根系水力学导度呈二次曲线关系。(4)水分亏缺及复水下,老芒麦根冠叶绿体的破坏程度大于线粒体。随着水分亏缺时间的延长,老芒麦根冠叶绿体、线粒体和核膜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但线粒体数目增多,根系细胞壁出现局部增厚现象。水分亏缺下,15-195根系核膜、线粒体损伤程度小于其叶片,而青牧1号则相反。复水后,与叶片线粒体相比,15-195根系线粒体恢复较好,青牧1号则相反。水分亏缺及复水下,与青牧1号相比,15-195根冠叶绿体、线粒体和核膜的损伤及恢复程度较好。(5)轻度旱后复水下,15-195株高、叶面积和干草产量高于对照组,青牧1号与对照组基本持平;中度旱后复水下,15-195株高、叶面积和干草产量接近对照组,青牧1号低于对照组;重度旱后复水下,老芒麦株高、叶面积和干草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旱后复水下,随着水分亏缺的加重,老芒麦的根/总生物量、根/地上生物量和比叶重呈上升趋势,其茎/总生物量、叶/总生物量、穗/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根据旱后复水下老芒麦各发育阶段干草产量、耗水量和WUE的动态变化,初步对老芒麦水分调控和管理分为以下类型:高产高耗水型(充足供水),其特点干草产量高、耗水量大;高产节水型(轻度水分亏缺),其特点是干草产量高、较对照组节省较多用水,高WUE;中产高节水型(中度水分亏缺),其特点是干草产量不高,但能节约大量用水;低产低WUE型(重度水分亏缺),其特点是干草产量低,且WUE显著低于对照组。复水后,轻度水分亏缺下,各发育阶段老芒麦叶片水势在第10 d接近对照组,其渗透势在15 d后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ro和SS含量则始终高于对照组。拔节期复水后,老芒麦Pn上升受气孔限制影响。孕穗期复水第5~15 d,15-195 Pn上升受气孔限制影响;复水第15~22 d,15-195 Pn降低受非气孔限制影响;复水第22 d起,老芒麦Pn降低受气孔限制影响。抽穗期复水第5~10 d,老芒麦Pn上升受气孔限制影响;复水第10~15 d,老芒麦Pn降低受非气孔限制影响;复水第15 d起,老芒麦Pn降低受气孔限制影响。花期复水第5~10 d,老芒麦Pn降低受非气孔限制影响;复水第15 d起,老芒麦Pn降低受气孔限制影响。
其他文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在我国北方地区,燃煤供热机组由于能源利用率高而被广泛用于解决大规模集中供暖问题。然而,在供热季内“以热定电”运行模式使供热机组电出力受到热负荷限制,降低了机组灵活性,制约了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将太阳能引入供热机组可在降低机组煤耗的同时,提高机组灵活性。本论文以太阳能辅助供热机组热
电力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能源核心,交通是拓展生存空间的城市命脉,电力与交通成为承载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两大基石。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能源-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导向下,电动汽车在交通道路中的渗透率大幅增长,配电网中充电负荷所占比例也持续提升,城市配电网与交通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此外,快速充电技术和5G通信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电动汽车需要在固定地点长时间充电的限制,使得通过差异化激励信号或交通拥堵信息
随着我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国家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举措,其中,对风光等新能源的大力发展成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电力系统对分布式能源的接纳能力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变流器因其自身强非线性、时间尺度短、阻尼惯性小等不足,接入电网后带来的各种电力系统新型振荡问题屡见不鲜。目前,主流观点认为造成振荡的主要原因是变流器间耦合、或是电力电子设备与
随着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加快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目前,风电的发展仍然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其中尾流效应对风能利用有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尾流效应会降低机组下游风速,但增加湍流度,致使下游机组发电量损失,载荷提高。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与风电平价上网的发展趋势下,深度挖掘机组间因尾流耦合造成的影
随着社会以及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饮用水环境安全和水质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从国内外水质模型及水库调度研究进展来看,水质水量调度安全模型能够对饮用水源地水环境系统进行短期或者中长期的规划,并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水环境系统发展、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承载力变化等问题,对不同尺度的水环境系统的水库调度管理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为相关水安全政策的制定和水资源管理的综合决
随着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备技术的不断完善,REBCO带材因其较高的临界电流密度、临界磁场和优异的轴向拉伸性能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其在制备过程中减少了贵金属银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使REBCO带材商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尤其当外磁场较高时,REBCO带材成为在大型低温强磁体应用中的首选。但是在大型磁体的制备过程中,为了满足载流能力的要求,需要将多根超导导体/电缆组合制备成大电流管内电缆导体(Cable
主动配电网是融合先进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度智能化配电网,可以协同控制系统内的多种分布式能源,实现能量的最优分配。近年来,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其兼具“电源”与“负荷”双重属性,为主动配电网提供了更大的能量调控空间,可提高主动配网运行的稳定性与经济性。但是,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为主动配电网的能量调控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电动汽车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集中式的优化难
20世纪,纤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曾受到包豪斯的重要影响,其中安妮·阿尔伯斯就是一个关键人物。作为包豪斯纺织工作坊的重要代表人物,阿尔伯斯不仅是纺织设计师、教育家,也是一位非凡的纤维艺术家。她将包豪斯的思想与精神从德国带到了美国,并在美国黑山学院的教学实践中传播给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阿尔伯斯强调对于材料的探索、触觉的感知,倡导“从零开始”的艺术与教育思想,其后期更是提出了将编织“艺术化”的可能性,这为
近年来,基于过渡金属催化惰性C-H键官能团化反应已经发展为有机化学的热点之一。该方法无需对底物进行预官能化,缩减反应时间与步骤,对环境友好,具有特异选择性等优点。其中,利用导向基团的杂原子与过渡金属配位,使过渡金属中心与目标C-H键的距离拉近、活化,形成环金属过渡态,进而实现芳烃邻位的C-H官能化反应。由于大环金属中间体环张力的影响,芳烃的远程C-H键官能化反应却很难实现。目前,在该领域实现远程C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了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出力固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电力电量平衡和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新挑战。保证常规可控可调电源组成的电力系统实时电力电量平衡的传统备用确定方法难以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因此,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开展考虑大规模风电接入的电力系统备用确定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随着大规模风电接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