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电针对大鼠肝纤维化及肝俞穴区肥大细胞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noopy_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经络学说为基础,衍生多种针灸方法。不同针灸方法在临床中各具特色,有其不同适应症及优势病种。针对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这一慢性病理过程,多种针灸方法均显示不错疗效,但何种针灸方法更优?不同针灸方法作用机制有何差异?为此,本课题通过对针灸治疗HF的古今临床、实验文献的总结,选用两种常用针灸方法天灸和电针,作用于常选腧穴肝俞穴对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HF模型大鼠进行效应比较。天灸、电针作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刺激方式上化学性刺激和电刺激的不同,亦体现在作用腧穴层次的不同,前者作用腧穴浅层皮部,后者则为在深层结缔组织、肌层。研究表明穴区不同组织结构差异决定并影响经穴特异性效应。肥大细胞(Mast cells, MCs)被认为参与穴位立体构筑,与经络功能活动密切相关。MCs在经络、腧穴处呈特异性密集分布,且在皮肤呈层次性分布,不同针灸刺激方法均可使穴区MCs趋化性募集及活化脱颗粒。故本课题在观察天灸、电针对HF防治效应的基础上,针对两者刺激方式和作用层次的不同,观察两者对肝俞穴区皮肤不同层次MCs及穴区皮肤形态、厚度的影响差异,从而探讨两者可能的不同效应机制。实验研究目的:比较天灸、电针肝俞穴对大鼠HF的防治效应差异,并从两者对肝俞穴区皮肤MCs及皮肤形态、厚度的改变差异,探讨天灸、电针作用的不同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天灸组,每组10只。采用腹腔注射40% CCl4橄榄油溶液制备HF模型(0.3ml/100g,2次/周),共6周。第3周起,造模同时加入干预,正常组、模型组仅抓取束缚(20min/次,隔日一次),电针组予肝俞穴电针(1mA,50Hz,20min/次,隔日一次),天灸组予肝俞穴斑蝥贴敷(自制斑蝥膏剂置于穴贴,贴敷肝俞穴,6h/次,2次/周),共4周。治疗结束次日,去冠取血,检测血清肝纤四项:III型前胶原(precollagen type Ⅲ, PCⅢ)、ⅠV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 Ⅳ-C)、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层粘蛋白(laminin, LN);取肝左叶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取左侧肝俞穴区备皮,甲苯胺蓝染色,分层次观察MCs及其脱颗粒情况,观察穴区皮肤形态并测量其皮肤各层次厚度。结果:1血清肝纤四项变化:模型组大鼠肝纤四项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项均无显著性差异,但PCⅢ、Ⅳ-C有下降趋势,天灸组Ⅳ-C、HA明显降低(P<0.05);与电针组相比,天灸组LN明显下降(P<0.05)。2肝组织病理变化:①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肝脏颜色鲜红,质地柔软,光滑,缘锐;模型组大鼠肝脏暗红,质变硬,表面呈细颗粒状,大量脂肪组织包绕,缘钝;电针组大鼠肝脏暗红或深红,质稍硬,表面尚光滑,偶见颗粒状改变,轻度脂肪组织包绕,缘较锐;天灸组大鼠肝脏深红,质地较软,表面光滑无颗粒,少有脂肪附着,缘锐。②HE染色观察:正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索沿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整齐排列,间质未见明显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破坏,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可见变性坏死,汇管区和小叶间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电针组、天灸组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电针组大鼠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部分变性,汇管区及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短间隔形成。天灸组大鼠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肝索排列整齐,仅见汇管区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3肝俞穴区皮肤MCs及其脱颗粒数(率):①穴区MCs总数及其脱颗粒数(率):a. MCs总数:模型组与正常组间无明显差异;电针组和天灸组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电针组与天灸组间无显著差异。b. MCs脱颗粒数:模型组与正常组、电针组与模型组间无显著差异;天灸组较模型组、电针组显著增多(P<0.01,P<0.05)。c. MCs脱颗粒率:模型组、电针组和天灸组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三组间无显著差异。②穴区皮肤各层MCs分布:a.组内比较:各组皮下组织层、真皮网状层MCs总数显著高于真皮乳头层(P<0.01),正常组、模型组皮下组织层、真皮网状层及电针组皮下组织层、天灸组真皮网状层MCs脱颗粒数均显著高于真皮乳头层(P<0.05或P<0.01);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皮下组织层MCs总数,及电针组皮下组织层脱颗粒数均显著高于真皮网状层(P<0.01),天灸组真皮网状层脱颗粒数显著高于皮下组织层(P<0.01)。b.组间比较:模型组与正常组各层MCs总数、脱颗粒数分布无明显差异;真皮乳头层与真皮网状层:天灸组此两层MCs总数、脱颗粒数均较模型组、电针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皮下组织层:MCs总数:电针组、天灸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1,P<0.05),电针组与天灸组间无显著差异;MCs脱颗粒数:电针组、天灸组较模型组均无显著性差异,电针组较正常组、天灸组显著升高(P<0.01,P<0.05)。4肝俞穴区皮肤形态及厚度:①皮肤形态:正常组大鼠皮肤形态正常,表皮结构界限清楚,呈典型复层排列,真皮层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致密,皮下组织层脂肪中度沉积;模型组表皮结构缺乏复层排列,细胞层变薄,数量减少,大小不一,排列紊乱,甚者细胞空泡变性,真皮层胶原纤维减少,皮下脂肪减少;电针组表皮细胞层变薄,真皮层胶原纤维减少,皮下脂肪减少;天灸组表皮角质层变薄,细胞层呈复层整齐排列,真皮内血管、腺体增生,皮下中度脂肪沉积。③皮肤厚度:a.总厚度:与正常组比较,其余三组大鼠肝俞穴区皮肤均显著变薄(P<0.01,P<0.01,P<0.05);天灸组较模型组、电针组穴区皮肤显著增厚(P<0.01)。b.分层厚度:模型组真皮层、皮下组织层厚度均较正常组显著变薄(P<0.01,P<0.05);电针组各层厚度与模型组均无明显差异;天灸组穴区皮肤各层次厚度则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和电针组(P<0.05或P<0.01)。5肝俞穴区皮肤厚度与肝纤四项相关性分析:肝俞穴区皮肤总厚度与IV-C、HA和LN呈显著负相关,与PCIII无显著相关性。结论:①以40%CC1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成功复制了肝纤维化大鼠模型。②天灸、电针均可不同程度改善CCl4HF模型大鼠血清肝纤四项水平,减轻其肝脏纤维结缔组织沉积,提示两者均有改善HF作用,且天灸优于电针。③天灸、电针对HF大鼠肝俞穴区MCs均有募集、激活作用,天灸作用更为显著;天灸、电针可引起穴区皮肤MCs趋向性分布的不同,天灸为真皮乳头层和真皮网状层,电针为皮下组织层。④HF大鼠肝俞穴区皮肤呈病理改变,厚度变薄,天灸可修复HF情况下皮肤各层结构病理反应,维持皮肤完整性,而电针无明显改变。肝俞穴区皮肤厚度与HF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皮肤越薄,HF越严重。
其他文献
探讨处理废乳化液后的无机陶瓷膜的污染和清洗情况。实验发现采用碱洗-酸洗交替的方式是有效的。膜管在使用的两个月内,通过采用合理的清洗方式膜通量可稳定地保持在600~700L/
执行依据应当具有给付性质,给付内容应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且应具有终局性的特点,实践中存在执行依据要件欠缺从而产生是否属于执行依据及如何执行问题,主要包括文书表述
随着RO反渗透膜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净水机中,RO(reverse osmosis)反渗透膜技术使用日益增多。为使反渗透装置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必须选择合适的给水预处理装置
<正>2016年武装冲突法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除了在武力使用的合法性、作战手段和方法、人道主义保护规则等方面持续深化研究以外,对自主武器系统、国际刑事法院、武装冲突法实
目的:探讨艾滋病HAART疗法的毒副作用与体重的相关性。方法:本院对本市经HAART疗法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对HAART疗法后产生毒副作用的患者进行统计,从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胶体次枸橼酸铋联合甲硝唑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儿科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儿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
本文以西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宗教道场及世俗家庭为案例采集点,通过对民间"布拼蒲团坐垫"的造型形制、纹饰等以及相关工艺进行实地考察,从艺术学的视角交叉设计学、民俗学等相
2012年以来,家用纺织品行业受到国际经济疲软、国内宏观政策调整、生产要素价格上涨的影响,生产、出口、效益增长速度都有减慢的迹象。该如何来实现产业的升级,提升企业的核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是引导高一新生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一环 ,本文从分析高一第一学期进行衔接教学的必要性着手 ,对如何实施衔接教学 ,编写衔接教材 ,论述了复旦附中关于
性别工资差异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农民工举家迁移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工涌入城市,2013年外出农民工为16610万人,其中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