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特质的神经机制及催产素的调节作用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嫉妒是由愤怒、恐惧和悲伤等基本情绪所构成的复杂的社会情绪。非病态嫉妒有利于稳定亲密关系,而极端的病态嫉妒则会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以往的研究表明,病态嫉妒与多巴胺能的额叶-纹状体回路有关,然而,非病态嫉妒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使用维度研究法来考察亲密关系中与调控爱情嫉妒有关的神经机制和化学因素,对病态嫉妒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开展了三个研究,以探究嫉妒的神经基础及调控,重点研究了嫉妒特质的神经机制以及神经多肽催产素对爱情嫉妒的调节作用。研究一采用维度研究法考察了嫉妒特质在静态情绪面孔刺激条件下的神经机制。本研究采用了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情绪面孔识别范式和静息态任务,在85名健康成人中,考察了与嫉妒特质有关的大脑神经活动和功能连接。本研究中,被试对150张情绪面孔(高兴、愤怒、恐惧、悲伤和中性)进行情绪类别及情绪强度评定。结果显示,控制了攻击特质与性别的影响后,嫉妒特质水平越高的个体,加工愤怒情绪时,情绪反应越强烈;右侧丘脑、脑岛、梭状回、海马,左侧背侧纹状体、顶叶小叶以及双侧的小脑和额下回的激活反应越强烈;同时,额下回与背侧纹状体之间的功能连接也更强烈。而静息态条件下则没有发现与嫉妒特质有关的功能连接。该研究首次采用了维度研究法在健康样本中揭示了与嫉妒特质有关的神经机制,证实多巴胺能的额叶-纹状体回路的活动变化可能是非病态与病态嫉妒的重要神经特征。研究二进而采用动态表情观看任务,在237名健康成人中考察了嫉妒特质相关的神经反应。本研究中,被试观看了100个动态表情面孔(高兴、愤怒、恐惧、厌恶和鼓嘴)。结果显示,加工动态愤怒表情时,男性被试的嫉妒特质与涉及病态嫉妒的脑区呈显著正相关,这些脑区与加工情绪和动作有关,包括双侧额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额下回、左侧中扣带回以及右侧脑岛;有趣的是,女性被试却表现出相反的模式,即嫉妒得分与上述脑区的激活程度呈负相关。此外,额下回与中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强度在高嫉妒特质水平的男性中更低,而在女性中则更高。该研究发现,在更具生态效度的动态威胁性情绪刺激下,与嫉妒特质相关的神经活动存在性别效应,这可能反映了在动态刺激条件下产生的接近和回避反应的性别差异。同时,在静息态条件下则没有发现与嫉妒特质有关的功能连接。研究三进而开展了两个实验,考察催产素在亲密关系中对爱情嫉妒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被试间、安慰剂对照、双盲的设计,在70对亲密的异性情侣中考察鼻喷催产素(24 IU)如何调节由想象的及真实的不忠行为所诱发的爱情嫉妒。实验一考察被试对想象的伴侣不忠诚行为的嫉妒反应及催产素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改进的Cyberball投球游戏,提前设定伴侣与其他有魅力的异性进行更多的游戏互动而排斥被试,在真实的情境中诱发嫉妒。实验一结果表明,催产素降低了个体对情感不忠和身体不忠的嫉妒。实验二结果显示,在Cyberball游戏中,被试投给“竞争”陌生人的球数比投给“中性”陌生人的更少;且催产素降低了被试对陌生人玩家的嫉妒,特别是对“竞争”陌生人的嫉妒;催产素还降低了游戏中被试的负面情绪并提高了正面情绪。本研究首次发现,催产素系统参与调节了爱情关系中因想象的或真实的不忠所引起的嫉妒反应,为催产素促进亲密关系的维持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综上所述,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静态的威胁性社会刺激条件下,情绪反应增强以及边缘系统和多巴胺额叶-纹状体回路的神经反应增强可能是非病态及病态嫉妒的共同特征;动态的社会性威胁刺激条件下,与嫉妒相关的脑区同样表现出神经活动变化,但存在性别差异;此外,与假设一致,嫉妒相关的神经反应只能通过威胁性刺激产生而无法通过静息状态诱发;值得注意的是,鼻喷催产素降低了由想象的和真实的不忠行为所诱发的嫉妒。这些新发现深化了对嫉妒特质的神经基础及神经化学调控因素的认识,也为催产素在病态嫉妒患者中的潜在临床应用提供了进一步的实证支持。
其他文献
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与保存。由于非法监控、暴力破解等导致的信息泄露事件频繁发生,信息安全问题得到了政府、企业等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无源光接入网(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是通信物理层数据传输重要组成部分,下行信号传输为广播模式,其传输的数据容易遭受非法用户的窃听和攻击。为了提高PON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因此基于
数字家电、5G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元器件高频化、微型化、集成化及多功能化进程,同时也对微波介质材料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微波介质材料正向着满足通信系统高集成化、超宽带、超低损耗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揭示微波介质材料的介电机理,优化材料的微波介电性能,发现性能调控及内在影响机制,开发出高性能5G通信用微波介质材料,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中介电
基于教材,整合单元内容开展项目式学习是笔者基于科学探究活动与项目式学习活动两种学习方式的一点思考与尝试。笔者以粤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变的纸"为例,探讨了整合单元内容的项目式学习课程设计思路及实施方案。从课程实施现状来看,两者结合,打破了知识的局限性,使知识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推动学生学习真正发生。从学生的学习反馈情况来看,具有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有更强的代入感,愿意
一直以来,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图像传感器相较于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图像传感器在帧率、功耗、集成度、性价比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再加之近年来CMOS图像传感器在工艺、结构设计上的不断改进,使其相较于CCD的传统劣势(读出噪声、暗电流、动态范围、量子效率等)也得到了显著
宽带、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or,ADC)在超宽带雷达系统、电子对抗、无线通信和宽带信号实时探测等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传统电子ADC的采样速率已有较大的提升,但受集成材料特性的限制,其模拟带宽和时间抖动的性能都接近局限。光学ADC利用光学技术在超高速、超宽带、超低时间抖动方面的优势,有望同时实现高采样速率、大模拟带宽和高量化精度。本文围绕光学
作为现代射频前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波无源电路一直是微波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尽管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随着现代通信系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宽带带通滤波器、宽带差分功能电路和宽带滤波型移相器等各类宽带无源电路设计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平面/准平面无源电路因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加工简单以及易于集成等优点,因此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射频前端系统中。本文基于平面/准平面结构,从宽带带通滤波器、基于微带/槽线
作为电子信息系统的基础材料,微波介质陶瓷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5G通信、雷达探测、汽车电子等领域。伴随着信息量的增长和数据速率的增大,电子设备集成化、高频化、轻薄化的需求日益迫切,适应高集成需求的低温共烧陶瓷(LTCC)技术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以低损耗Li2Mg3BO6(B=Ti,Sn,Zr)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离子取代、非化学计量比等对其微波介电性能进行优化,并基于精修结果及化学键理论分析了结构-
全面性癫痫是一种因大脑双侧半球大量神经元异常同步放电而引起的脑功能性疾病,累及广泛皮层和皮层下区域,但脑区间的交互机制尚不明确。作为一种脑网络疾病,在网络层面开展研究能够更好地揭示癫痫电活动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脑病理机制。多模态脑成像技术为癫痫脑网络多维度特征的刻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利用融合分析手段可以更加全面地对不同尺度下脑网络的交互模式进行探索,以更深入地揭示癫痫的潜在脑网络机制。本论文借助多
近年来,随着现代神经影像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家们能够借助这些技术来解码大脑,即读取大脑所感知的内容。解码大脑的神经影像技术可以是脑电图(EEG,electroencephalography)、脑磁图(MEG,magnetoencephalography)或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等等。在这些影像技术中,
频选电磁结构作为微波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磁波辐射特性的调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结合柔性电子技术实现频选电磁结构的可弯折、可延展,可以进一步扩展频选电磁结构的实现和应用方式,还能够为实现新模式的频选电磁结构提供物理条件支撑。然而,由于柔性频选电磁结构具有可大变形、与现有制备工艺难以直接兼容等特点,其结构设计、制备手段、调控方法等关键技术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柔性频选电磁结构在大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