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1.5-siRNA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好发生于患者口腔及颌面部区域,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及面容外形的癌症。尽管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使人们对OSCC有了深入的了解,但是OSCC的确切识别分子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寻找新的分子靶标对于提高OSCC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先前的研究报告已经证明,蛋白质电压门控钠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Nav1.5在各种类型的癌症中均高度表达,并参与调控患者体内癌细胞的众多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过程。但是,Nav1.5在癌症中的调控机制仍然尚不清楚。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实验发现Nav1.5在OSCC患者的组织和细胞系中均存在着有较为高度的表达。通过对患者的众多临床特征的分析发现,Nav1.5在OSCC患者组织内的表达量与患者的临床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肿瘤淋巴结转移(TNM)的分期等存在着有密切的相关性。此外,我们发现Nav1.5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上,并且敲低Nav1.5表达水平可以参与调节HSC-3(huma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细胞的凋亡能力的增强以及HSC-3细胞的增殖能力的下降。Transwell实验测定结果表明,通过敲低Nav1.5的表达水平可以有效地调节HSC-3细胞的转移以及侵袭进程的抑制。并且,我们发现si-Nav1.5抑制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β-catenin、下游靶基因cyclin D1和c-Myc的蛋白质和m RNA表达水平。以上的实验结果阐明了Nav1.5可能是通过调节潜在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参与调控OSCC的发展进程的。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8例原发性的、未进行过放化疗治疗的OSCC患者,在手术中收集他们术中切除的部分肿瘤组织作为实验组,以及肿瘤组织相邻的部分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该研究在得到安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才予以实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以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法首先比较Nav1.5在患者的OSCC组织层面上分别在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表达水平的差异。另外,对8例OSC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Nav1.5的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联系做了分析。其次,通过对四种不同OSCC细胞系中Nav1.5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选取Nav1.5表达水平最高的一株细胞系(HSC-3)进行后续的一系列细胞学研究。此外,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镜下观察在HSC-3细胞中的实施过免疫荧光染色后的Nav1.5的主要存在位置。通过RT-PCR、Western blotting分析以及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确定siRNA技术对HSC-3细胞中的Nav1.5的沉默效率。通过CCK-8、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分别地检测si-Nav1.5对HSC-3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包括细胞增殖以及凋亡、细胞周期、转移以及侵袭过程等)的影响。通过q 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检测转染后的HSC-3细胞中有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基因(包括通路关键基因β-catenin和两个下游目标基因cyclin D1、c-Myc)的m 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量的不同。采用SPSS 19.0软件对实验的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测得的数据用“`x±SD”表达,所有的数据均使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上的细致分析。P<0.05表示数据的差异性在统计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的实验结果显示Nav1.5蛋白在患者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中存在着有较为高度的表达,而在邻近的正常组织中则只存在着有较为低度的表达。另外,患者组织中的Nav1.5的表达量在更高数值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更高数值的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的比值(PLR,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更高数值的肿瘤淋巴结转移分期(TNM stage,Tumor-Node-Metastasis stage)以及存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组织中明显的更高。此外,通过对HSC-3细胞中Nav1.5的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发现Nav1.5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及细胞膜上。另外,si-Nav1.5可以显著降低HSC-3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增加其细胞凋亡,以及诱导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的异常积聚。通过Transwell实验结果发现si-Nav1.5可以较为显著地降低HSC-3细胞中的转移及侵袭过程。另外,si-Nav1.5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β-catenin和通路的两个下游靶基因cyclin D1、c-Myc均存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si-Nav1.5可以通过潜在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
其他文献
本论文论古族新时期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伍·甘珠尔扎布的生活环境,履历,及生活工作环境作了简要介绍引以为研究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对伍·甘珠尔扎布的翻译作品进行了较为系
作为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马来语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长时期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地从外来语言中借用词汇。古代马来半岛与印度的交往从公元前就已开始,马来半岛在历史上经历了将近一千多年的“印度化时期”。公元7世纪古马来语碑铭是研究马来语中梵语借词的最佳语料,古马来语以梵语帕拉瓦文字为基础建立了古马来语的文字体系、吸收了大量梵语借词,四块古马来语碑铭使用帕拉瓦文字进行书写,碑铭中的梵语借词比例
白先勇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现代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的特点。《台北人》的英译有其特殊性,对其翻译的探索可以加深我们对翻译
原生态舞蹈真达锅庄是发源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一种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具有活泼奔放的风格特征。真达锅庄舞蹈动作呈现出的动态特征是其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承载了藏民族的精神内涵。笔者通过多次田野调查获得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分析整合资料后形成此文。本文将分别从真达锅庄的渊源、艺术特征、舞蹈动态特征和传承方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其舞蹈动态特征的规律,并将理论结合实践,进一步提炼真达锅庄动态特征的审美
汉川善书是湖北省一种说唱结合的传统曲艺曲种,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2006年汉川善书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川善书简称善书,因艺人们常
目的:通过观察祛风活血丸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uveitis,EAU)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155、miRNA-146a和miRNA-182表达的影响,探讨祛风活血丸对EAU大鼠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SPF级纯系健康雄性Lewis大鼠65只(130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12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动物自动成为造模组进行主动免疫,建立E
目的DNA 甲基转移酶 1(DNA(cytosine-5)methyltransferase 1,DNMT1)是肺癌等恶性肿瘤的重要生物标志之一。检测其在生物样本中的表达活性和水平对癌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很重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复合国产多孔钽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软骨向分化的影响,为临床软骨
县志记载了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对人们了解一个县城的发展和历史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为保存保护、开发利用宝贵的乡镇文化,全国掀起了编修乡镇
人的身份问题始终是文学领域中所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社会在急速发展的同时,人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