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的质量理论将质量差异分为纵向差异和横向差异,在纵向差异中的产品质量水平是不同的,其质量是有优劣之分的。现实经济中的产品质量千差万别,相似或同类产品往往会因质量的差别而具有不同的价格,同时也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在同类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质量由低到高通常具有低中高三个档次,本文所要分析的问题是为何通常中档质量的产品相较于低档和高档质量产品会“消失”在市场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通常是导致消费者对于不同质量产品具有不同偏好的重要因素,这些偏好信息传导到市场上回为厂商所利用。在产品市场上,尤其是具有某种垄断力量的产品厂商之中,偏好信息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依据经典的价格歧视理论,可以知道垄断厂商十分希望了解每个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并依据不同的支付意愿来对每个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来占有尽可能多的消费者剩余。但是这有时是十分困难的,那么厂商如何具体地区分不同的消费者呢?质量差异可以帮助厂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不同质量产品制定满足激励相容条件下的价格,厂商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中档质量产品可能就会因为某些因素而消失。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本文采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质量歧视内容分析了在外生质量和内生质量假设下导致中档质量产品消失的各种因素。写作本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指导某种政策,而是为了解释现实中的厂商如何选择定价水平与产品的质量组合,从而知晓某些令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的内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