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慢性肾脏病(CKD)病程的延长及病情的发展,一些患者终将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肾脏替代治疗是ESRD的重要治疗方法,当今肾脏替代治疗技术及质量的不断提高,ESRD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也不断增多。生存时间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并不能代表ESRD患者有良好的生存质量。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这一特殊人群的生存质量也日益受到社会、医护人员及家属的重视。提高长期生存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已经成为目前肾脏替代治疗的目的。因此,本研究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评估并比较云南省不同特征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ESR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病例和数据选择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肾脏病医院、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符合K/DOQI指南划分CKD5期的患者,使用KDQOL-SFTM1.2问卷对该类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查阅并记录其同期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在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共收集318例生存质量问卷资料,其中获得同期实验室资料(如:血清自蛋白、血红蛋白、血清肌酐)者260例。2.分组方法根据其临床资料分为三类:一.达到透析标准尚未开始透析的病例共108例(后文中简称未透析组);二.接受稳定血液透析三个月及以上的病例160例(后文中简称透析组);三.接受肾移植三个月以上病例50例(后文中简称肾移植组)。结果:1.三组患者间的比较通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肾移植组在SF-36总分及其分支领域体能(PF)、体力所致工作和生活受限(RP)、疼痛(Pain)、总体健康(GH)、情感状况(EWB)、情感所致工作和生活受限(RE)、社会功能(SocF)、精力状况(Energ)均显著高于未透析组和透析组(p<0.05),在KDTA总分及其分支领域症状(SPL)、肾病的影响(EKD)、肾病带来的负担(BKD)、工作状况(WS)、性功能(SexF)、睡眠(Sleep)均显著高于未透析组和透析组(p<0.05);透析组在体能(PF)、疼痛(Pain)、症状(SPL)、肾病的影响(EKD)、工作状况(WS)、睡眠(Sleep)领域显著高于未透析组(p<0.05)。2.社会人口学指标与生存质量将三组患者依据各自的社会人口学资料进一步分为不同亚组,统计数据显示各个亚组的生存质量存在一些显著性差异(p<0.05),未透析组内:SF-36在不同年龄、职业组间分别存在显著差异,KDTA在不同职业组间存在显著差异;透析组内:SF-36在不同民族、职业、文化、医疗支付形式组间分别存在显著差异,KDTA在不同民族、职业、文化、收入、医疗支付形式组间的分别存在显著差异;肾移植组内:SF-36在不同职业、婚姻状况、收入组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KDTA在不同职业、婚姻状况、收入组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3.实验室指标与生存质量.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未透析组SF-36和KDTA,总分均与血红蛋白成正相关(r=0.24, p<0.05/r=0.20, p<0.05);透析组SF-36、KDTA总分与血红蛋白、血清白清白、血清肌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肾移植组SF-36总分与血清肌酐呈负相关(r=-0.36,p<0.05)。结论:从改善生存质量的角度,肾移植和血液透析是ESRD的有效治疗方式,而肾移植是该类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对ESRD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不同程度影响。仅对本研究中,在未透析的ESRD患者中,血红蛋白高者的生存质量总分SF-36与KDTA较高。在部分肾移植患者,血清肌酐较低者的生存质量总分SF-36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