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流行毒株E2高变区的猪瘟C株嵌合病毒的拯救与免疫效果评价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jian10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Classical swinefever,CSF)是危害家猪健康的最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Epizooties,OIE)重视该疫病的防控并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传染病。我国防控猪瘟的主要方法是接种猪瘟兔化弱毒苗C株。有报道表明,属于基因1型的C株疫苗对近年来流行的基因2型猪瘟野毒的保护效力呈下降趋势。因此,为应对2型毒株的流行,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构建携带流行毒株高变区的嵌合重组C株感染性克隆。目标是:1)获得携带流行毒株高变区的嵌合C株重组毒株;2)通过免疫和攻毒保护试验确定该重组毒株对2.1d流行毒株的保护效力;3)比较重组毒株与C株免疫猪血清的中和活性。1.携带流行毒株E2高变区C株嵌合病毒的拯救与鉴定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C株感染性克隆pA-RecC为基础,将流行毒株QZ14 E2 上的高变区 AR1(Hypervariable Antigenic Region 1)嵌合于 pA-RecC 骨架中,成功构建了携带QZ14AR1区的重组病毒RecC-fAR1。通过RT-PCR和IFA鉴定证明QZ14AR1成功整合到病毒基因组中,且病毒感染细胞后能够稳定表达嵌合QZ14 AR1的E2蛋白,为后续免疫及攻毒保护试验及血清中和试验提供了实验材料,并为新型猪瘟疫苗的开发提供了参考。2.猪瘟病毒C株嵌合毒株RecC-fAR1对2.1d型流行毒株的保护效力将实验用猪分组,分别注射RecC-fAR1、疫苗C株和DMEM(作为不免疫对照)。免疫后第28天,各组以肌肉注射方式接种QZ14毒株。免疫RecC-fAR1组的猪体状况良好,无表观症状及组织器官病变;RecC-fAR1和C株均能诱导产生针对CSFVE2的抗体,且RecC-fAR1能够产生更高水平针对QZ14 E2的抗体;免疫RecC-fAR1和C株的猪只能有效抵抗QZ14毒株的感染。证明基于疫苗C株的重组病毒RecC-fAR1诱导机体产生针对流行毒株抗体的能力更强,能有效保护机体免受野毒感染。3.重组C株RecC-fAR1与疫苗C株免疫猪血清的中和活性比较本实验室早前的研究证实AR1区域的氨基酸变异会影响C株免疫血清对流行毒株的中和效果。本研究比较了 RecC-fAR1和C株血清对流行毒株的ELISA效价和中和活性的差异。结果显示,RecC-fAR1免疫血清针对QZ14的ELISA效价及中和效价均显著高于C株,而其针对石门株的ELISA效价和中和效价与C株均无显著差异,而且ELISA效价与中和效价呈正相关。依据上述结果,我们初步确定RecC-fAR1可以作为针对2型CSFV流行毒株的一个候选疫苗株,免疫保护效力可望优于现用C株疫苗。本研究的实践成果对防控2型猪瘟疫情具有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从水生脊椎动物过渡到陆生脊椎动物的两栖动物类群[1,2],所以中国大鲵在研究动物发育、生物进化和基因变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正逐渐成熟,但外界病原菌的感染仍给中国大鲵人工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影响。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白介素 1(Interleukin-1,IL-1)
我国糖尿病患者基数大、增长快、负担重,有效的糖尿病管理对提升糖尿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的糖尿病管理主要以移动医疗为重要手段,以慢病管理模式为理论指导,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为知识指导对患者进行管理。然而这种管理方式缺少对糖尿病管理过程的具体定义,缺乏明确的医患互动干预内容指导,管理内容及过程可执行不高,实际管理效能低下。本课题组在前期慢病管理工作的研究中提出了慢病管理路径方法,并在高血
光遗传学是一种结合了多个学科的新兴技术,通过使目标细胞表达特定的光敏感蛋白,可以让原本不具有光敏特性的细胞获得对光信号的响应能力。通过光遗传学方法可实现对细胞内信号通路的精准调控,并诱发相应的生理活动。该技术具有精准、快速、可逆等优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与利用细胞的生命活动。RTCA(Real-Time Cell Analysis,实时细胞分析)系统是结合了ECIS(Electric Cell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与算力需求的提升,单位面积内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日益增加,电路高速运转产生的巨大功耗已经成为限制芯片应用的主要难题。低功耗设计是当前集成电路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从数字后端设计的层次出发,研究相应的功耗优化技术,实现对某款40 nm芯片的功耗优化。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效的多位寄存器聚类合并算法,嵌入到后端设计流程中,简化了时钟树结构,完成了该芯片中53.53%的寄存器合并,将绕线总
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但小麦加工副产品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近年来,国际对小麦加工副产品的研究愈加深入,产品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而我国在此方面尚有欠缺。小麦阿拉伯木聚糖(AX)在小麦麸皮中存在较为丰富,是小麦饲粮中非淀粉多糖(NSP)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在小麦饲粮中添加木聚糖酶能够有效消除其抗营养作用,使AX在动物体内发挥益生元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机体对小麦阿拉伯木聚糖与其降解产物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严重困扰着家禽养殖业和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几十年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动物产品中抗生素残留以及耐药菌群的产生。因此研究具有抗菌功效的抗生素物显得尤为重要。天然抗氧化物葡萄籽原花青素(Grape seed proanthocyanidins extract,GSPE)因其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具有较大的潜力,但鲜见GSPE在家禽卵巢炎症方面的
肠道菌群、胆汁酸代谢在肥胖个体之间的联系已被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引起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胆汁酸作为胆汁的一种主要成分,可以促进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此外,胆汁酸的抗菌作用可以直接改变肠道菌群结构,而肠道菌群经酶作用可以改变胆汁酸组成,并依赖FXR信号通路调节其代谢。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以通过调节宿主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从而改善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芽孢杆菌作为潜
维生素A作为动物机体必需的营养素,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动物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A,需要从饲粮中获取,然而维生素A化学性质不稳定,遇热、光、湿等条件容易氧化,因此在其生产过程中常加入抗氧化剂。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维生素A抗氧化剂乙氧基喹啉(EQ),因使用存在安全性问题,已被欧盟暂停使用。本研究通过比较饲料添加剂中四种抗氧化剂体外抗氧化效果,得到了一种抗氧化性较好的抗氧化剂抗坏血酸钠(Vc钠)。进一步将Vc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3(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3,TRAF3)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s,TRAFs)家族的重要成员,是连接上游受体信号与下游抗病毒信号通路的重要转导蛋白,在脊椎动物的抗病毒先天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先前的研究大多阐明了 TRAF3在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中的功能,但对于两栖
解淀粉芽孢杆菌 SC06(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C06,BaSC06)是由本课题组前期筛选获得的一株具提高动物免疫功能的益生菌,其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节作用是提高动物机体对病原菌的清除、发挥益生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首先探究了 BaSC06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信号通路,随后研究由BaSC06诱导Raw264.7细胞所产生的外泌体对Raw264.7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