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大学扩招使得“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但高校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学生工作的诸多问题,高校中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正是基于此的重要表现。作为学生间自我保护和排斥不和对象的重要载体,群体的划分依据又主要以地域性为标准。本文立足调查研究,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和存在环境,并且选取以地域纽带形成的该群体为例,利用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且借鉴管理学范畴内关于企业非正式组织的有关知识,对该群体当前的心理状况、高校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群体产生原因、组织目的、特点等进行系统剖析,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更加完备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使高校思政工作的覆盖面更加全。加强对此类群体的因人而异的思政引导,而非统一化的思政进程,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和产生原因进行剖析,该群体的产生除了高考扩招政策等宏观原因外,个人心理因素及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作为主观因素也发挥了一定的外界推力。由于此类非正式群体自身带有的特点和目的,以及他们在高校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我们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第二部分以现有对该群体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始探究非正式群体的独特存在对高校大环境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通过对该群体影响的辩证分析为需要进行的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奠定基础和目标。最后,在对群体进行仔细研究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实,选取正确而又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设定合理的目标,采取恰当的手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付诸实施,切实引导该类群体学生的发展与高校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