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项研究在3S技术的支持下,以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1975、1985、1995和2005年的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格局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以及沙漠化动态变化四个方面对研究区近30年人工造林过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上来看,在持续的人工造林过程影响下,沙漠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975年的56406.71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8195.82公顷,面积净减量为48210.89公顷;林地和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加幅度尤为显著,面积由1975年的89.56公顷增加至2005年的30115.12公顷,面积净增量为30025.56公顷;其它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
2.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来看,在持续的人工造林过程影响下,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化表现为流动沙丘向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的转化、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转化、固定沙丘向林地和耕地转化;土地利用类型的重心转移上,林地重心移动幅度尤为明显,移动幅度大于25千米;同时面积较大的沙漠化土地利用类型,随着面积的快速减少,重心均发生较大幅度的移动,移动幅度大于7千米;面积较大的耕地,重心移动幅度较小,移动幅度不超过2千米;从景观指数的变化上来看,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自身间的连通性持续下降,由1975年的2.62降至2005年的2.13,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和均匀化趋势渐弱,景观趋向复杂化。
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其中以林地的年均变化率最大,平均每年以11.17倍的速度增加;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草地的年均减少率分别为2.53%、2.86%、2.88%和0.90%,其中固定沙丘速度减少最快,变化速度仅次于林地,位居第二位;耕地年均增加率为2.62%。
4.从沙漠化动态变化过程来看,在持续的人工造林过程影响下,沙地面积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其中固定沙丘面积减少幅度尤为显著,由1975年的45789.74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6243.97公顷,面积净减量为39545.77公顷;沙漠化程度指数呈现出线性减少的变化趋势,自1985年以来,减少幅度尤为明显,由1985年的0.21减少到2005年的0.03;土地沙漠化正、逆过程同时存在,但逆转趋势远大于发展趋势,土地沙漠化过程总体上正处于全面逆转期;斑块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斑块形状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