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意象的上海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ifeng111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良好的国际环境背景下,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作为具有综合性功能特征的城市旅游成为了现代旅游业发展中新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都将城市旅游作为发展的主流和主导方向之一,因此也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但空间容量的扩大不等于空间质量的提高以及空间结构的合理。相反的是,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和商品化致使城市文化出现趋同,而且这一现象正变得越发明显,城市的特色正逐渐隐退。仅从旅游业角度观察,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所要传达的意象出现了断裂和空白。 本文引入旅游意象,这里指的是城市的旅游意象,它是被用来描述人们头脑中的城市旅游空间和形象,是人们对城市旅游环境作出的反应,是对城市旅游印象的编码。它的引入和应用是强调城市是对人而言的,旅游城市是人创造的城市,又是为人而创造的;有了人和文化因素的参与,有了被人的意象所感知,旅游城市才成为活生生的城市。它的引入就是要发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人的意象感知中的差异,挖掘城市旅游空间的特色和个性,建设真正有吸引力的旅游城市。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旅游意象角度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对研究进展、涵义以及要素进行了评述,对旅游意象进行研究,通过二者的结合研究,发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可意象性及可意象价值,确定了六个可意象因子即基于旅游意象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关键要素:观光游憩点、旅游线路、通道和边界、特色街区、游憩中心地、城市旅游区和城市旅游目的地,它们反映在人们的旅游意象中,是稳定的表现因子,它们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可意象调查,从而对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建设的基础。 文中选取上海作为调查的城市旅游目的地,调查对象选择了居民、国外旅游者和国内旅游者三种样本,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显示出更丰富、完整的整体旅游意象空间。通过对可意象因子、要素、变量以及阻碍因素的调查,获得因子得分与排序、要素排序、变量得分、影响旅游意象形成的阻碍要素等。结果发现不同群体对上海城市旅游空间的意象存在差异,意象深刻要素为82项,可意象因子重要度排序为1特色街区、2城市旅游区、3游憩中心地、4线路、通道和边界、5观光游憩点,并得出各因子存在问题、意象形成阻碍要素和需重点优化的内容。根据调查研究和分析讨论,从构建良好的具有强烈旅游意象的城市旅游空间角度出发,提出优化指导思想,提出发展中心区双核,边缘区一带两圈加之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网络模式,中心区优化和突显特色街区和商务游憩中心地,边缘区优化和突显滨(江)海旅游带、环城度假旅游圈和城郊农业游憩圈,最后对这些要素,以及线路和通道等,主要从意象和特色塑造入手,提出空间结构的具体优化对策。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人地关系矛盾的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总体呈现恶化趋势,人类的生存进一步受到威胁,因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国家和地区都更重视围绕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发展规划,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测度,有利于针对区域实际测度值进行发展规划。文中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利用荔波县2004-2013年主要资源与能源数据来测度研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
本文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相关方法,分析了张北县域经济发展的背景条件、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四川省得荣—稻城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与云南省接壤地区,横跨“三江成矿带”与“扬子地台西缘”,区内存在5个差异明显的构造单元(金沙江混杂岩带、中咱地块、义敦岛弧带,耳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世界范围内旅游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然而,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