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新型卫生害虫杀灭剂“KR-100”的初步研究

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以蚊为媒介的传染病,如:疟疾、丝虫病、登革热等,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疾患,控制蚊虫是减少蚊媒病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给蚊媒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思路,将抗病原因子的编码基因转入蚊虫,并在组织或期特异性启动子的驱动下进行表达,表达的抗病因子就可能会影响病原在蚊体内生长发育,阻断蚊媒对病原的传播,从而达到防治蚊媒病的目的。 经蚊传播的病原体,必须能逃避或克服蚊体内众多的防御屏障,诸如:围食膜、消化酶、免疫体系等。病原体在敏感和抗性虫媒中在入侵、成熟等环节上的不同转归,对于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阐明病原体与虫媒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特别是病原体如何逃避虫媒的防御体系,对于虫媒病防治策略的制订非常重要。对于外来病原的感染,蚊虫会通过激活其内源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来形成有效的防御体系。目前最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富含半胱氨酸的一类多肽,称为“防御素”(Defensin)。蚊虫的防御素基因首先从埃及伊蚊中克隆,2000年Eggleston等报道了冈比亚按蚊防御素基因的DNA结构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有关蚊的防御素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拟对我国常见的几种媒介蚊虫的防御素基因进行克隆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比较。 目的:克隆我国重要蚊媒的防御素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 方法:分别提取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的基因组DNA和总RNA,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进行PCR和RT-PCR,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分别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预期片段,将片段切胶纯化后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并与发表的防御素基因比较,显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扩增片段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中华按蚊的扩增片段则与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低,且不具备特征性的6个半眺氨酸序列。结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防御素基因己被克隆,蚊虫防御素基因的同源性高低与其遗传分类距离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其他文献
目的 初步探讨HLA-DRB基因多态性与遵义地区汉族流行性出血热的相关性;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sICAM-1及sP-选择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PCR-SSP技术对遵
目的;观察肝炎病毒标志物在组织原位与血清学检测的差异;比较不同类型病毒感染组病例的炎症、纤维化程度及部分病理形态特征的差异;观察不同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病例及二次肝穿
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k)是从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的块根中提取的一种由24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植物蛋白,等电点为9.4,分子量为24kd左右.这一植
首先,我们应用端粒酶PCR-ELISA技术检测EB病毒感染和非感染组人鼻咽上皮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利用Tet-on-LMP1 HNE2定量诱导LMP1表达,检测细胞表达端粒酶活性的变化,进一步探讨
纤维连接蛋白在三个部位发生可变剪接,分别是EDA、EDB和ⅢCS(在大鼠称为EⅢA、EⅢB和V).大鼠损伤模型研究发现,EⅢA和EⅢBmRNA分别于伤后30分钟和伤后1小时显著增高,在伤后6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