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报道中“破坏性意识”的生态话语分析 ——以“塑料海洋”新闻语篇为例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ba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已逐渐成为各学科的热门研究方向,语言学家也对生态问题愈渐频繁关注。本研究针对“塑料海洋”的环境事实,选取25篇国内外权威网站如《经济学人》《人民日报》,CNN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对全球各地“塑料海洋”问题的报道为语料,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经验元功能与生态哲学观结合的理论框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主要借助及物性系统分析过程,从语言本体、语境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对语料进行韩礼德模式的生态话语分析,探索新闻语篇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通过话语的方式无意识间传递的生态思想、人的话语如何引导了其潜在对抗自然的行为,揭露语言中不利于非人生态因素发展的人类意识,引导人们正确辨别话语生态价值,力求帮助话语者创造有利生态保护的话语。本文研究过程中,主要尝试研究以下问题:一、“塑料海洋”报道中是否隐藏着人类意识里的“消费主义”,该主义是如何通过语篇体现出来的?二、面对因“塑料海洋”引发的海洋生物死亡或严重受伤现象,人类的语言是否反映出“物种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三、如何通过解构人类语言中的破坏性意识和以自己物种为中心的思想,建立有益话语。通过分析,本研究发现如下:从及物性与语态角度看,语篇小句中作为施事者的“参与者”成分大量以人类或与其相关的形式呈现,侧重表现出人类主动性,另外,物质、行为等分析过程中折射出以人类中心思想、“物种主义”的破坏性意识;从语言内容角度看,人类语言中隐藏着对自然的剥削和过度维护经济发展的“消费主义”,该语言行为在无形之中透露出与生态对立的特征;通过揭露人类话语中的生态破坏型意识,本文提出生态保护型话语概念,即:转化偏向人类且模糊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且将动物与人双向和谐话语在语篇中体现。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的前进脚步越来越快,网络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网络舆论发酵的程度也越来越大。网络舆论汇集的是广大民众的意见和看法,是他们自由发表言论的中心,所以对网络安全的维护、重大事情的处理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作用。微博意见领袖作为信息传递的中间枢纽,在网络舆论生长全部周期内,包括产生、发展和消退等进程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他们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引导舆论发展的方向,并且不同领域的微博意见领袖对于舆论的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石黑一雄对社会文明发展下个体的生存境况给予深刻探究。本文拟以路易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传唤理论为指导,研究石黑一雄的两部代表作——《上海孤儿》和《别让我走》——中以家庭和学校为主要方式的意识形态对个人的询唤及影响,从而论证这样一个核心思想:石黑一雄在其作品里提醒了读者关于西方意识形态中可能存在的虚伪性及欺骗性,对普通大众的人文主义关怀始终是他作品的宗旨。本文由三部分构
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外来词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和社会现象。外来词是英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痕迹和结果。本文从社会因素和语言内部变化两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日语外来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此外,本文还着重分析了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通过这样从整体上对外来词进行描写和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外来词。国内外的学者们从对比语言学、词汇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上行污名主要以阶层或者说社会地位、社会声望为特征,污名的施受双方社会地位具有相对差距,是自下而上的一个污名过程。新媒体的发展,为公众开辟了一个新的虚拟交往空间和文化场域,并因此催生出诸多新的文化现象。在自媒体环境下,个体的话语权逐渐得以实现与重视,在互联网较为自由开放的话语场域,形成了多元化的污名形态和模式。在社会现代化和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上行污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反映出一系列社会结构转型、社会资
在大众文化中,迷群文化一直是其中最具社会性的文化之一。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传统迷群文化中的单向迷恋关系逐渐转变为双向的利益互通关系,而随着粉丝话语权和选择权的不断提升,“脱粉”行为成为粉丝社群内常见的粉丝行为之一,其出现代表了以情感联结为基础的“迷”关系是可以被消解的。因此,本文希望能够梳理出“脱粉”行为的发生机制,通过以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及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论为理论基础,尝试采
人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隐喻的。政治话语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隐喻,学者对于政治隐喻的研究也与日俱增。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政治隐喻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集中于对国外政治语篇、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的分析,以地方政府报告为研究的极少,特别是对《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隐喻的研究。由于《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是民众了解重庆市和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在概念整合理论基础上融合积极隐喻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原文节选自马修·沃克(Matthew Walker)所著的《我们为什么睡觉:解密睡眠和梦的力量》(Why We Sleep:Unlocking the Power of Sleep and Dreams)的第一至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睡眠的最基本的运作机制,包括生物钟,昼夜的影响,时差的原理,以及咖啡因褪黑素等物质如何影响睡眠。了解这些基本原理有助于增进读者对睡眠的认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方正,形体复杂,对留学生来说难读、难认、难写,成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难点。而汉字中存在的多音字,成为学习者的一大困难。学习者在学习多音字的时候,容易发错音或者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多音字,或者不知道多音字不同读音所对应的意义。他们可能误解该多音字的意思,造成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达上的错误,进而影响汉语水平的提高。多音字读错音、会错意还可能引起交际
《HSK标准教程6》是与HSK考试内容、形式及等级全方位对接,是引导将参加HSK考试及汉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有效学习汉语的重要教材。一本好的教材应该接受各类大纲的考察,因此,本文将《HSK标准教程6》的生词及语法与《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修订版)(以下简称《课程大纲》)中六级的词汇及语法项目表进行对比,考察其与《课程大纲》六级内容的匹配情况。本文主要采取对比研究法,对《HSK标准教程6》的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