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uan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通过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陆续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然而,近年来危害巨大的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巨大损失,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以幸免。重大自然灾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整体性环境及“静态保护”场所造成了重大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特别是加强针对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成效,促进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关键是要解决保护主体在抢救、保护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突出问题。目前,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是保护主体对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抢不护、抢而不护、护而不慎、慎而不全等,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保护主体不够重视对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如由于政府不够重视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直接造成用于抢救、保护受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力、财力及物力的缺乏,技术支持不够,应急预案缺失及异质异地备份缺少等后果,这些后果与专业保护队伍力量薄弱及社会公众意识不强等共同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重重的重要原因。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根据应急管理的业务流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机制:建立与完善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案预防机制,包括预案制定机制、意识提升机制、资源保障机制及方式创新机制等;构建与推动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急响应机制,包括决策指挥机制、信息报送和发布机制与救灾资金及物资紧急调度机制;构筑与落实重大自然灾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善后恢复机制,包括修复重建机制、总结评估机制、行政问责机制及传承人扶持与培养机制。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学评价应向多向评价发展。本文笔者以自身的体验,从不同的方面阐释了如何高效实行多向评价,并提出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能为了更好地实施多向评价服务。  关键词:多向评价;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076  一、案例背景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明确规定:教学评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实力,更体现在社会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上,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生产力的提升,进而促进经济实力的增长。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正是基于此战略目标所提出,把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落脚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技术政策和方针的支持和引导。这就需要基于科学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进而制定出合理的发展途径,为战略性目标的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中,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
从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兴起,从记录文字到保存文字载体,从旧时代的沦灭到新时代的百废俱兴,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图书馆建筑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做了巨大的贡献。随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正在逐步推进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助理人数逐年增加。面对这一庞大的人员队伍,对学生助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助理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
依据自媒体和档案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和案例调研的方法,对档案自媒体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展开研究。通过对具体调查数据
本文探讨了就业信息查寻行为的相关概念,结合国内外信息查寻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设计出了网络环境下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查寻行为调查问卷,并以西南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为研
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了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提高政府在行政、经济和服务方面的效率,但同时也面临着来自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安全风险。电子政务系统一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由信息技术阶段向信息资源阶段的转型,作为国家信息资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资源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面对国家
机构知识库是基于开放存取的理念,依托于学术研究机构,在网络环境下建立并运行的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机构知识库能够为学术机构提供有效的学术资源管理手段,为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