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蛋白质利用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研究了饲料中不同蛋白及脂肪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以及血液生化成分的影响。实验设计了 12种等能饲料,包含四个蛋白水平(40%、45%、50%、55%),每个蛋白水平下设三个脂肪水平(7%、10%、13%)。实验处理分别缩写为 P40/L7、P45/L7、P50/L7、P55/L7、P40/L10、P45/L10、P50/L10、P55/L10、P40/L13、P45/L13、P50/L13、P55/L13。每个处理组设 3 个平行。将初始均重为4.68g的实验幼鱼随机分配到36个网箱(L120 cm×W70 cm×H50cm),每3个网箱随机放置在一个容积为6 m3水泥池中,每箱21尾鱼。每天定量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早上8:00和下午16:00,第一到第八周的投喂率分别为鱼体重9%、7%、5%、5%、4%、4%、3%和3%。实验采用流水养殖模式,自然光照,采用Allan等人方法,每周测定海水盐度(30.16-35.23g/L)、水温(27-28℃)、氨氮(0-0.20mg/L)和溶解氧(5.9-6.3mg/L)。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不同脂肪水平饲料实验鱼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P40组实验鱼的增重率显著低于P45、P50和P55组实验鱼的增重率(P<0.05)。P40组实验鱼实验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P45、P50和P55组的实验鱼。实验鱼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降低;L7组实验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L10和L13组的实验鱼。P40和P45组实验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投喂P50和P55组实验鱼的肝体比。P40组实验鱼的肠系膜脂肪体比与P45和P50组实验鱼的肠系膜脂肪体比没有差异,但是显著高于P55组实验鱼。实验鱼的肠系膜脂肪体比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而显著上升。全鱼脂肪含量也随饲料脂肪水平上升而上升。L7组实验鱼的水分显著高于L13组的实验鱼。L7组实验鱼的肌肉蛋白含量显著低于L13组实验鱼的肌肉蛋白含量;肌肉脂肪含量随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上升而上升。P40组实验鱼的肝脏水分与P45和P50组实验鱼的肝脏水分无显著差异,但是显著低于P55组的实验鱼。L13组实验鱼的肝脏水分显著低于L7和L10组的实验鱼。实验鱼肝脏蛋白含量随着投喂饲料蛋白水平上升而上升。P40和P45实验鱼血液胆固醇浓度显著低于投喂55%蛋白水平的P55组实验鱼。实验鱼血液胆固醇浓度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而升高,实验鱼血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与血液中胆固醇有着类似变化趋势。实验鱼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随饲料脂肪含量上升而上升。结论:饲料蛋白水平从55%下降到45%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没有负影响,但当饲料蛋白水平从45%下降到40%时,实验鱼增重率显著下降;当饲料脂肪水平由13%下降到7%时,实验鱼蛋白质效率增加而且肥胖降低。2.研究了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实验设计了 7种等能饲料(3.6kcal/g),分别含 7 个蛋白水平(38%、42%、46%、50%、54%、58%、62%,干重),分别缩写为P38、P42、P46、P50、P54、P58、P62。将初始均重为3.58g的实验幼鱼随机分配到21个网箱(L120 cm×W70 cm×H50cm),每3个网箱随机放置在一个容积为6 m3水泥池中,每箱21尾鱼。每天投喂2次,早上8:00和下午16:00,实验过程中采用表观饱食投喂。实验采用流水养殖模式,自然光照,采用Allan等人方法,每周测定海水盐度(30.16-35.23g/L)、水温(27-28℃)、氨氮(0-0.20mg/L)和溶解氧(5.9-6.3mg/L)。养殖周期为7周。结果表明,P38和P42组实验鱼增重率显著低于P46、P50、P54、P58、P62、组实验鱼,P46组实验鱼增重率显著低于投喂P62组的实验鱼。基于增重率的二次回归曲线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为53.5%.。P38组实验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投喂P46、P50、P54、P58与P62组的实验鱼,P42组实验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P58与P62组实验鱼。P38组实验鱼的摄食量显著低于投喂P50、P54、P58与P62组实验鱼。投喂P38饲料组实验鱼的脏体比显著高于投喂P42、P46、P50、P54、P58和P62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P42和P46饲料组实验的脏体比显著高于投喂P50、P54、P58和P62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P50饲料组实验鱼的脏体比显著高于投喂P58和P62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P38饲料组实验鱼肝体比显著高于投喂P42、P46、P50、P54、P58和P62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P42和P46饲料组实验鱼的肝体比显著高于投喂P50、P54、P58和P62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P38饲料组实验鱼肌肉中丝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投喂P58和P62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P42饲料组实验鱼肌肉丝氨酸含量显著低于投喂P62饲料组的实验鱼。结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最适蛋白需求量为饲料干重 53.5%。3.研究了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最适蛋能比。实验设计了 7种等氮饲料(53.5%;干重),包含 7 个能量水平(2.8、3.1、3.4、3.7、4.0、4.和 4.6kacal/g),实验饲料蛋能比分别为191、173、157、145、134、124和116mg/kcal,分别缩P/E(191)、P/E(173)、P/E(157)、P/E(145)、P/E(134)、P/E(124)和 P/E(116)。将初始均重为10.98g的实验幼鱼随机分配到21个网箱(L120 cm×W70 cm×H50cm),每3个网箱随机放置在一个容积为6m3水泥池中,每箱15尾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早上8:00和下午16:00。实验采用流水养殖模式,自然光照,采用Allan等人方法,每周测定海水盐度(30.16-35.23g/L)、水温(27-28℃C)、氨氮(0-0.20mg/L)和溶解氧(5.9-6.3mg/L)。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P/E(191)饲料组实验鱼增重率显著低于投喂P/E(173)和P/E(157)饲料组的实验鱼,但与投喂 P/E(145),P/E(134),P/E(124)和 P/E(116)饲料组实验鱼增重率无显著差异。P/E(191)饲料组实验鱼饲料系数显著高于P/E(173)、P/E(157)、P/E(145)、P/E(134)、P/E(124)和 P/E(116)饲料组的实验鱼;P/E(173)饲料组实验鱼饲料系数显著高于P/E(124)和P/E(116)饲料组的实验鱼。P/E(191)和P/E(173)饲料组实验鱼的摄食量显著高于P/E(134)、P/E(124)和P/E(1 16)蛋能比的实验鱼。P/E(191)饲料组实验鱼的蛋白质保留率显著低于投喂P/E(157)和P/E(145)饲料组的实验鱼,P/E(173)饲料组实验鱼的蛋白质保留率显著低于P/E(157)饲料组的实验鱼。实验鱼脏体比与肠系膜脂肪体比随饲料蛋能比降低而呈现上升趋势。P/E(191)、P/E(173)和P/E(157)饲料组的实验鱼全鱼水分显著高于 P/E(145)、P/E(134)、P/E(124)和 P/E(116)饲料组的实验鱼;P/E(145)饲料组实验鱼的水分显著高于P/E(116)饲料组的实验鱼。P/E(191)、P/E(173)和P/E(157)饲料组实验鱼肝脏水分显著高于P/E(145)、P/E(134)、P/E(124)和P/E(116)的实验鱼。随饲料蛋能比降低,实验鱼全鱼和肝脏脂肪含量呈现上升趋势。P/E(191)饲料组实验鱼肝脏蛋白含量显著高于P/E(145)P/E(134)、P/E(124)或P/E(116)饲料组的实验鱼,P/E(173)及P/E(157)实验鱼肝脏蛋白含量显著高于P/E(116)饲料组的实验鱼。结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组最适蛋能比为157mg/kcal。4.研究了豆粕蛋白替代饲料组不同水平鱼粉蛋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以及血液生化成分的影响。实验设计了7种等能饲料(3.6kcal/g),每种饲料都包含相同的蛋白水平(53.5%)和脂肪水平(7%),在七组饲料组,豆粕替代鱼粉的平从0%到60%,分别缩写为RO,R10,R20,R30,R40,R50,R60。将初始均重为11.05g的实验幼鱼随机分配到21个网箱(L120 cm×W70cm×H50cm),每3个网箱随机放置在一个容积为6m3水泥池中,每箱15尾鱼。每天饱食投喂2次,早上8:00和下午16:00。实验采用流水养殖模式,自然光照,采用Allan等人方法,每周测定海水盐度(30.16-35.23g/L)、水温(27-28℃)、氨氮(0-0.20mg/L)和溶解氧(5.9-6.3mg/L)。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的增重率与投喂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无显著性差异但是显著低于投喂R0、R10、1R20、R30、R4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投喂R0、R10、R20、R30、R40、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50饲料组实验鱼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投喂R0、R10、R20、R3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投喂R0、R10、R20、R30、R40、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50饲料组实验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投喂R0、R10、R20、R3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摄食量显著高于投喂RO、R10、R20、R30、R40、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50饲料组实验鱼的摄食量显著高于投喂R0、R10、R20、R3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的蛋白质保留率显著低于投喂R0、R10、R20、R30、R40、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50饲料组实验鱼的蛋白质保留率显著低于投喂RO、R10、R20、R3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存活率显著低于投喂RO、R10、R20、R30、R40、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和R50饲料组实验鱼的肝体比显著低于投喂R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和R50饲料组实验鱼的全鱼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投喂RO、R10、R20、R30、R4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投喂R0、R10、R20、R30、R4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50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蛋白显著高于投喂投喂R0、R10、R20和R3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于投喂R0饲料组的实验鱼而与投喂R10、R20、R30、R40和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无显著差异。投喂R60与R50饲料组实验鱼的血液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于投喂RO、R10、R20、R3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饲料组实验鱼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于投喂R0、R10、R20、R30、R40和R5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60与R50饲料组实验鱼的血液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于投喂R0、R10、R20和R30饲料组的实验鱼,投喂R40饲料组实验鱼的血液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投喂R0饲料组的实验鱼。结论:在不影响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前提下,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中鱼粉蛋白可以被40%的豆粕蛋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