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氮和磷收支及变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鱼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种类之一,由于集约化养殖成度的提高,有机污染的加剧,及各种病害的威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鱼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寻求健康的养殖模式已不容忽视。为降低草鱼养殖过程中各营养物在系统的沉积和积累,对草鱼养殖池塘的生态学性状进行研究是必须的。C、N和P是影响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其利用率和积累情况常被作为评价养殖水平、模式以及自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淡水养殖池塘系统有机碳、氮、磷收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生态位和习性互补的特点,以草鱼为主养对象,混养滤食性的鲢和杂食底栖类的凡纳滨对虾,采用陆基围隔试验方法,通过对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N和P收支及其在水体和底泥中积累情况的研究,以期找到科学的草鱼混养模式,为我国淡水池塘草鱼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初步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有机碳的收支。实验于2010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的收入与支出,分析不同养殖模式系统水体和底泥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收入主要源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和饲料投喂,所占比例分别为63.10~76.59%和22.56~36.54%;(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有机碳的支出依次为水体呼吸、底泥有机碳积累、生物和底泥呼吸、次级生产、养殖生物生产、水体积累和附着物利用,所占比例分别为32.17~44.90%、22.58~30.67%、11.45~21.54%、9.08~15.46%、4.07~9.46%、0.30~0.93%和0.74~1.03%;(3)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有机碳含量从养殖初期的5.79±0.62mg/L上升到收获时的13.68±0.89~16.40±1.84mg/L。其中,草鱼单养组水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草鱼混养组(草鱼和鲢混养;草鱼、鲢和对虾混养),草鱼、鲢混养组水体有机碳含量高于草鱼、鲢和对虾混养组,但差异不十分明显;(4)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有机碳含量从养殖初期的2.51±0.40%上升到收获时的3.07±0.07~3.61±0.63%。其中,草鱼单养组底泥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草鱼混养组(P<0.05),草鱼和鲢混养组有机碳积累量显著高于草鱼、鲢和对虾混养组(GSL3)(P<0.05)。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可减轻水体尤其底泥中有机碳的积累,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草鱼混养模式。2.草鱼不同混养系统N收支的初步研究采用陆基围隔实验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氮收支。实验于2010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收入与支出,分析不同养殖系统水体和底泥氮含量的变化。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收入主要源于饲料投喂,占系统氮总量的87.0390.45%。(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支出依次为生物生产、底泥积累、水体积累、围隔布吸附、氨挥发,所占比例依次为43.8257.99%、17.4927.56%、7.7710.28%、1.363.35%和0.200.29%。(3)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氮含量由养殖初期的56.51±1.72g.49m-2上升到147.04±8.72187.18±12.06g.49m-2;其中,G组水体氮积累量显著高于GSL2、GSL3和GSL4组(P<0.05),与GS组差异不显著(P>0.05),GS组水体氮积累量显著高于GSL3组(P<0.05)。(4)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氮含量由养殖初期的0.19±0.02%上升到0.65±0.040.87±0.14%。其中,底泥氮积累量G组显著高于GSL2、GSL3、GSL4组(P<0.05),GS组底泥氮积累量显著高于GSL2、GSL3和GSL4组(P<0.05),G、GS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5)不同养殖模式下氮利用率GS、GSL组显著高于G组(P<0.05),GS、GSL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鲢、凡纳滨对虾三元混养模式可减轻水体和底泥氮的积累,提高系统氮利用率,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混养模式。3.草鱼不同混养系统P收支的初步研究采用陆基围隔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P收支。实验于2010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P的收入和支出,分析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水体和底泥P含量的变化。主要的实验结果如下:(1)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的收入主要源于饲料投喂,占系统磷输入总量的90.06~91.13%,为主要部分。(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支出依次为底泥积累、水体积累、生物生产和附着物利用,所占比例依次为76.80~92.38%、12.63~21.44%、6.05~9.83%和1.10~1.60%。(3)不同养殖模式下水体磷含量由养殖初期的11.65±2.63g.49m-2上升到收获时的40.13±7.7267.33±5.43g.49m-2;G组水体磷积累量显著高于GSL组(P<0.05),与GS组差异不显著(P>0.05),GS组显著高于GSL3组(P<0.05),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4)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磷含量由养殖初期的379.6±39.58g.49m-2上升到622.87±69.22669.73±76.94g.49m-2,底泥氮积累量养殖期间底泥磷积累量G组高于GS、GSL组,GS组高于GSL组,差异都不显著(P>0.05)。(5)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磷利用率GSL1、GSL2和GSL3组显著高于G和GS组(P<0.05),G和GS组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初步表明:草鱼、鲢、凡纳滨对虾三元混养模式可减轻水体和底泥磷的积累,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磷利用率,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混养模式。4.草鱼不同混养系统C、N、P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采用陆基围隔法,研究了草鱼单养、草鱼和鲢混养以及草鱼、鲢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C、N、P动态变化。实验于2011年5月至10月进行,每月定期采样,分别测定不同养殖模式C、N和P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期间G组总氨氮、硝酸氮和磷酸盐含量一般较GS组和GSL组高;GS组较GSL组高。(2)养殖水体总氮、总磷含量随养殖周期延长呈上升趋势,且养殖期间水体总氮、总磷积累量G组显著高于GSL组(P<0.05)。(3)养殖期间水体DOC、POC的含量呈上升趋势,7月、9月和10月份水体DOC含量G组显著高于GSL组(P<0.05),8月、9月和10月份水体POC含量G组显著高于GSL组(P<0.05);G组与GS组DOC、POC的含量在大部分月份差异不显著;养殖期间DOC:POC:TOC由养殖初期的0.59:0.41:1变为收获时的0.44:0.56:1。(4)养殖期间草鱼单养组叶绿素a含量呈快速增长,最高达293.95±18.51ug/L,GS组和GSL组叶绿素a含量相对稳定。实验初步表明,草鱼、鲢、凡纳滨对虾三元混养模式对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具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建立科学的班主任评价机制,是实现学校科学管理,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国内部分学者和教师对班主任的职责、任务和要求等问题的研究较多,但
芹菜素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多存在于水果、蔬菜、豆类和茶叶中,其中芹菜中含量最高。芹菜素分子结构决定了其独特的生理学效应和生物学特性,具有很好的生物学作用,是天然抗氧化剂
<正> 一仙妓合流,是唐代诗文中新出现的文学现象,对此现象,学术界迄今未予足够的重视,仅陈寅恪先生《读莺莺传》一文中偶有论及,他在阐述《莺莺传》的别名“会真记”之含义时
原料奶供给关系到奶产品质量安全和奶农的切身利益;奶业一体化整合是保障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理顺奶农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世界奶业与我国奶
原油的储藏及运输都离不开钢材料设备,其中高酸原油中的氯离子对钢材的腐蚀是巨大的,目前,控制原油中的氯腐蚀有很多方法,可以更换好的防腐设备,也可以添加原油助剂缓蚀剂,减缓腐蚀
马铃薯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08年被联合国宣布为“国际马铃薯年”(IYP)更突显出马铃薯在全球粮食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与产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抗震设防准则基本上可以保证生命安全,但其财产损失往往超过了社会和业主所能承受的范围,基于此,基于性能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
研究了香菇多糖化学修饰的结构变化及对SP-2小鼠肿瘤细胞体外抑制率的影响。分别对香菇多糖Le-2进行硫酸酯化和羧甲基化修饰,利用红外光谱和DSC测定Le-2硫酸酯化和羧甲基化前
天然气液化场站主要是通过换热方式生产液化天然气,天然气经管线进入液化厂界区后,经过预处理、液化、储存、装车计量后销售出厂。作为某液化厂工艺核心的液化工艺采用的是博
当下,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爆发过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严重威胁,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几个年头,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