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VP),隶属弧菌科,是一种嗜盐性人畜共患病原菌,可引起腹泻、肠痉挛、呕吐和发烧等典型胃肠炎反应以及败血症甚至死亡等,近年来随着生食半生食水产品消费量迅速增多,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潜在危险性也越来越大。由于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差异较大,有些菌株致病性很强,而有些菌株致病性较弱,了解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结合血清学分型和耐药性研究分析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与临床分离株的相关性,为对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风险性评估和开展食品安全性检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超市、农贸市场、饭店(酒店)、集体食堂等采集的鱼类、虾类、贝类、头族类、蟹类、螺类等6类水产品食品样品,共323份,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与鉴定。以副溶血性弧菌相关毒力基因(tdh、trh)设计引物,检测35株食品分离株与14株临床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毒力基因携带率与抗药性的相关性,建立PCR技术鉴别副溶血性弧菌毒性的方法。实验结果: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为10.84%,总检出率相比其他地区偏低。在6类食品样品中,虾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最高,为17.58%,其次是鱼类和蟹类,检出率分别为14.18%、10.00%;螺类中未检出。35株食品分离株tdh基因携带率为14.29%,trh基因携带率为2.86%,血清凝集共分出8个血清群,主要集中在O3、O5、O1血清群;14株临床分离株tdh基因携带率为71.43%,trh基因携带率为14.29%,血清凝集共分出4个血清群,主要集中在O3、O4血清群。两种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都对氨苄西林均有极强的耐药性;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敏感;其中对阿米卡星和链霉素的耐药性趋于中性。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结论:1、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在疑似菌的检出概率以及总的检出概率方面,都是最优的;TCBS培养基不利于区分副溶血性弧菌与拟态弧菌、创伤弧菌等海洋弧菌。2、鱼、虾、蟹、贝等水产品极易受到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此结果说明某市存在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3、食品分离株与临床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种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谱基本一致;携带tdh毒力基因的菌株,其血清型主要集中在03群和01群。建议:鉴于目前状况,有待于构建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研究体系,进一步确定毒力性状与抗药性、血清型的相关性,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监控、暴发流行的检测以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