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原油中有机硫化物类型丰富,结构多样,在分子层次上表征石油含硫化合物化学组成,有助于研究石油的地质成因,为石油加工过程中脱硫工艺及催化剂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本论文围绕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开发分离新方法;制定原油全馏程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与结构表征的分析方案,鉴定新型含硫化合物,解释硫醚类化合物的成因机理。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对含硫化合物在硅胶和氧化铝表面的吸附机理的深入认识,建立了分离和富集石油中硫醚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A07024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303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油中有机硫化物类型丰富,结构多样,在分子层次上表征石油含硫化合物化学组成,有助于研究石油的地质成因,为石油加工过程中脱硫工艺及催化剂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本论文围绕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开发分离新方法;制定原油全馏程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与结构表征的分析方案,鉴定新型含硫化合物,解释硫醚类化合物的成因机理。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对含硫化合物在硅胶和氧化铝表面的吸附机理的深入认识,建立了分离和富集石油中硫醚类化合物的新方法。主要步骤包括:利用氧化铝吸附色谱,将硫醚组分和烃类初步富集在一起,除去大部分芳烃类、噻吩类和氮化物;再利用硅胶吸附色谱,实现硫醚组分与烃类的进一步分离。该方法简单、高效,适用于原油、馏分油及石油产品中硫醚类化合物的快速分离。提出一个原油硫化物分子组成与结构分析的解决方案,适用于不同性质原油及其馏分油的硫化物组成分析。基本程序为:采用甲基化-脱甲基法或氧化铝-硅胶吸附分离法分离出硫醚和噻吩类硫化物,噻吩组分用氧化铝柱进一步分离,得到不同芳环数噻吩类化合物;硫醚组分一部分进行雷尼镍脱硫处理转化为烃类。分离和脱硫组分通过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获取详细的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与结构信息。从渤海湾盆地原油中分离和鉴定出各种类型的含硫化合物,对一系列以角鲨烯和类胡萝卜素为生物前体物的新型含硫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这些新型有机硫化物中的硫主要以硫代环己烷或带一个季碳原子的硫代环戊烷结构存在,可能对该原油中噻吩类化合物的形成造成障碍,此外Lexane及其含硫化合物的存在表明成岩早期为还原环境,同时还原环境以及还原性无机硫的存在促进了非生物硫掺入和加氢过程。通过馏分蒸馏切割结合硫化物选择性分离,完成了对一个中东高硫原油中有机硫化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石脑油馏分实现单体硫化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中间馏分油中按照噻吩类和硫醚类分类,C10-C25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单环二环和三环的环硫醚以及一笼和二笼的硫代金刚烷系列是中间馏分油中主要存在的有机硫化物;渣油中能够分离出的噻吩和硫醚占总硫含量不到一半,硫化物碳数高达C60以上。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不同地质来源代表性原油的硫化物组成与分布,从地球化学角度解释了硫醚类化物的成因机理并阐述其地球化学意义。沉积和成岩早期有机质中的烃烯与硫化氢的结合形成大量硫醚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保留了生物分子的特征碳骨架,可以作为生物标志化合物用来研究石油的成因机理和演化途径。
其他文献
随着天然气能源需求量的增加,生物气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水合物法的气体分离技术,能够很好的实现生物气中CH4的提浓,为了更好地提高生物气水合分离的效果,选择有效、环保的水合物添加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别探究了四种咪唑类离子液体和两种生物型表面活性剂作为水合物添加剂对气体水合物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影响,同时也探究了四丁基溴化铵(TBAB)分别与离子液体和表面活性剂复配对水合物生成
传统的举升方式优化设计,立足于设计出能够满足指定产量的最优机、杆、泵参数,其实质是对能提供一定能量的举升装置(设备)本身的效率进行优化或优选,以达到既满足举升要求又节能的目的,但这种设计方法重点在于提高举升设备对外界(人工)输入能量的利用效率,忽略了生产井自身对储层所提供能量的有效利用情况的讨论。在地层能量不足的情况下,当井口压力为定值时,驱使一定的流体从井底流到井口的所需的总能量也是一定的,而在
气井积液基本上是所有气田进入开发中后期都会面临难题之一,因为气井积液会导致气井产量下降和气田采收率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气井积液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地排出井筒内的积液,使气井恢复正常生产。其中积液状态的诊断和积液位置的判断是气井积液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该论文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明确了液膜反转理论对实际气井生产积液状态分析的适应性;然后,基于液膜反转理论,修改Barn
大量实践和研究表明注气开发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适用范围广,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但是,油藏在气驱开发中后期,地层能量亏空严重,油气之间难以形成混相,并且常常伴随着严重的气窜,生产井产油量迅速下降,气驱开发效果变差。建立正确的气驱过程中评价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气驱调整措施,对改善油藏的气驱开发效果及进一步推广应用气驱技术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本论文首先以相平衡理论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基础,分析了气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不断勘探开发,常规油气资源的油气储量日益减少,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油气需求。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油气已经逐步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但是其孔喉致密、储层埋藏深、地层压力大等特点对非常规油气井“高效、安全、环保、经济”的钻井目标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对非常规油气井中不可或缺的钻井液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分别从改变表面化学能角度合成了一种适用于水基钻井液的超疏水纳米
临兴-神府区块煤层气、致密气及页岩气储层多层叠置、连续成藏,多气合采具有良好的经济前景和社会效益。合理高效地设计及运行多气合采集输系统,对发展集输系统优化理论、降低气田开发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多气合采气井特性、集输工艺和集输设备的分析,开展了多气合采集输系统的模拟分析、设计优化和运行优化研究,提高了多气合采集输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运行效益,进一步发展了多气合采一
油库储存大量易燃易爆的危险物质,一旦发生泄漏,极易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甚至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多米诺事故,对企业声誉、设备资产和人员生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目前尚无被广泛接受的适用于油库的事故模型,缺乏系统的油库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大量油库历史事故,明确影响油库安全的各类风险因素和事故因果关系,研发用于事故分析和风险评估的模型和方法,为油库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搜集整
特高含水后期储层中油水渗流规律及流场发育复杂,低效水循环与高度分散剩余油的并存导致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难度增大。为深入挖掘特高含水后期油田剩余油潜力,本文通过理论计算、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按照“由渗流特征入手,逐步拓展到流场室内模拟应用”的思路,依次对特高含水后期相渗及微观剩余油特征、流场监测及模拟方法、水驱油过程中流场演化规律及调整方法适用性等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特高含水后期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过程
渗透率作为储层品质和储层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至今仍难以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直接获取,通常需要依赖实验室测量的经验统计关系或基于理想微结构模型的解析或近似关系得到。不同岩石类型或不同储层性质常表现出微结构的巨大差异,这使得理想微结构模型得到的解析或近似关系难以适应这些实际储层,应用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也变得困难。随着数字岩心技术和高速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这类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数字岩心的渗透率可以用具有
蒸汽吞吐是稠油油藏开发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基于单管注饱和蒸汽的传统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受到热载体驱油效率低和蒸汽汽窜等因素的制约,采收率较低。近年来,常采用多元热流体或过热蒸汽等新式热载体来提高稠油水热裂解效率和储层渗透率;另一方面,采用同心双管等注汽方式对水平段井筒跟端和趾端进行交替注汽或同时注汽,以期提高稠油油藏的动用效率。本文以稠油油藏过热蒸汽吞吐为核心研究内容,开展以下四部分研究工作。首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