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与拉丁美洲解放神学是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两种类型,二者关注的问题有许多重合之处,中国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的集中发展阶段为二十世纪初至60年代前期,而拉美解放神学形成于60年代末期,其诞生的标志为古铁雷斯的名著《解放神学》的发表。因此本文旨在论证中国是否先于拉美就有了属于自身的解放神学。本文第一章追溯了基督教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形成于旧约时代的圣经经文从摩西五经到大小先知书均充满了对于穷人的怜悯和对正义的宣扬,甚至预表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平等与按劳分配的理念;形成于新约时代的四福音书与使徒保罗的书信中也蕴含着类似于社会主义的劳动就业观、产权观与民主观念的雏形。早期教父时代的东西方教父们不但坚持圣经固有的穷人立场,奥古斯丁等人还倡导在生活中践行原始的共产主义模式。中世纪神学家阿奎那在产权、财富和收入分配及价格方面的表述颇具现代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16世纪托马斯·莫尔在基督教氛围浓厚的欧洲发表了《乌托邦》,开创了近代空想社会主义,也是整个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的第一阶段。与莫尔同时代的托马斯·闵采尔开创了最初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传统,尽管当时他使用了暴力革命的方式,“基督教社会主义”这一名称也还没有出现。闵采尔所在的“再洗礼派”中的胡特选择性地继承了闵采尔所开创的基督教社会主义传统,但将其转化为非暴力的形式,并传播至北美,最终以胡特派和门乐派两种形式得以保存至今。十八世纪法国的卢梭、圣·西门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并为十九世纪“基督教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英国神父金斯利和莫里斯等人最终提出了“基督教社会主义”这一称谓,并开创了改良型基督教社会主义,与其同时并行于19世纪的还有社会下层穷人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僧侣基督教社会主义另外两种类型。本文第二章简要介绍了解放神学的历史和当代背景,解放神学之父古铁雷斯及阿根庭新教解放神学家博尼诺的基本观点,重点梳理了解放神学作为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一种类型,与基督教社会主义这一大谱系的渊源关系。解放神学作为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一种类型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它虽由天主教界发起,但影响力也扩展至新教界。解放神学主张上帝的选民应关注人间的公平正义,因此穷人的经历及其争取解放的努力,成为了解放神学的关注焦点。他们所期盼的神学是可以实践并投入在解放过程中的神学,因此他们在进行神学反思的同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理论作为其分析工具。在基督教发展史中历来存在着将耶稣描绘成解放者的传统,世世代代的人们不断重新诠释着其含义,并以此来鼓舞人类争取解放的运动。欧洲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深深地影响了解放神学,解放神学也反哺着欧洲的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欧洲政党政治的影响力也从20世纪初延续至今,本章最后一节对此进行了介绍。本文第三章以解放神学的视角切入中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比较了中拉两地基督教发展的历史,介绍了中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形成的过程及主要人物。中国近代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一种融合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西方的改良型基督教社会主义及儒家话语体系的本土化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其早期代表人物张仕章、沈嗣庄,中后期代表人物朱维之、吴雷川、吴耀宗等均为中国本土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理论建树。第四章重点以解放神学作为参照系考查了两种基督教社会主义所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督徒的革命意识问题、基督徒与现实政治间的关系问题、基督徒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合作问题、教会的人民立场问题、阶级斗争问题、教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宗教批判问题、人道主义问题等,比较了这些共同点当中包含的表述、路径、程度、时间先后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了两种基督教社会主义在所关注的问题上产生的交叉点及交叉点中蕴含的上述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基于此得出中国先于拉美拥有了本土化的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处于初级阶段的解放神学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