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颈眩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的临床疗效、对眩晕症状功能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病诊疗中心的60位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导师张建福教授的化痰祛瘀经验方颈眩宁汤,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每次半副;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口服,3次/日,1片/次,三餐饭后30min温水送服;同时两组均给予旋牵提转复位手法,每周一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根据中医证候学评分标准、VAS评分标准、眩晕症状功能评分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必须保证分数的真实性。由我院彩超室的老师对各位患者行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详细记录各动脉血流速度的值;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基底动脉与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在治疗2周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同样按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表进行打分,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早期及远期效果。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内的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平均血流速度(Vm)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治疗结束后,两组间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两组间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间眩晕积分与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经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P=0.000,表明两组在各自时间点上的眩晕积分与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为(P<0.05),说明两组在时间变化趋势上眩晕积分与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下降趋势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6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进行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AST、ALT、Cr两组间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颈眩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敏使朗,能够明显改善眩晕症状、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缓解头、颈项部疼痛;加快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提高大脑供血的作用。2颈眩宁汤在改善眩晕症状及眩晕症状功能方面早期起效较敏使朗相对较慢,但远期疗效突出稳定并优于敏使朗,并且安全有效。3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颈眩宁汤与敏使朗效果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