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看待劳伦斯及其作品的另一种方式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劳伦斯作品中对人物的评价为切入点,从对作品语言及其主题的领悟与分析入手,来概括总结劳伦斯的创作和作者对于艺术本身和人的意识等方面的揭示和探求。 Intensity是作者对于作品中人物的评价用语,借以描述人物性格的强烈程度,当然词语的意义以“复义”的面貌出现,在不同人物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质,从而使人物个性鲜明。通过近距离解读可知,作者描摹人物之所以成功,语言的力量功不可没,作者对词语的选择和对语句的斟酌,“近乎苛刻”。而经过对劳伦斯作品的解读,却发现其主题从不同角度看来,有不同的指向,见证了作者为自身也同时为人类寻求出路的不懈过程:人最大的悲剧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于他的内心。正是外部世界作用于作者内心而引起的共振,使作品最终成型。“或许就是这种苦难,这种对自己的心灵绝不放过的苛求,造就了文字的力量”。因此也就认同并理解了劳伦斯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残酷的朝圣之旅。正是在对生活和文字的强烈感受和体悟的过程中,作者生活和创作的达到了一种“极致”。 本文试图援引新批评主义的理论来论证这一点。然而,由于本文并非要借作品来印证理论,而只是借助理论来为文本的解读指明方向和线索,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对某一理论体系的擅越和延引。它虽然建立在以文本为中心的细读理论基础之上,却涉及到劳伦斯本人几部作品,与新批评主义致力于某一部专门作品的主旨相拗,而且目的是要发掘“不同的意义表层下面”,给本文作者印象最深的东西。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语教学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和学习水平与其它地区相比,则显得
艾丽丝·沃克(1944-)是当代文坛杰出的、特色鲜明的黑人作家之一。自1968年以来,她先后出版了两部诗集:《一度》(1968),《革命的牵牛花》(1973);六部长篇小说:《格兰奇·科帕
近年来教师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硬性知识转向经验知识,从机构培训转向探索性实践.这一趋势要求教师发展应从社会历史、文化、认知等多角度进行全面探讨.为此,该文基于维戈斯基(1
本文探究了汉语、英语和法语三种语言环境下的环保海报多模态隐喻,通过对2010上海世博会中、英、法三种环保海报的实证对比研究,探讨主题为环保和绿色生命的海报是如何用图像
当代美国著名女诗人露丝·斯通(Ruth Stone,1915-2011),以其13部诗集先后获得美国诗歌界最高奖之一华莱士·史蒂文斯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家奖等荣誉和奖励。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