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混凝土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高效高精度线弹性迭代方法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jifang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管混凝土结构受力性能好、施工便捷、经济耐久,在大跨桥梁和高层建筑中应用广泛。极限承载力分析是钢管混凝土结构安全性评估和设计的基础,在工程界和学术界得到了广泛重视。然而当前钢管混凝土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通常采用增量非线性有限元法,依赖于加载路径,并通过修改材料本构模拟结构的失效历程,涉及大量的非线性迭代分析,存在计算耗时久、稳定性欠佳、参数敏感性大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建立不同截面类型钢管混凝土构件齐次广义屈服函数,研究建立了钢管混凝土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高效高精度线弹性迭代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搜集、分析、遴选国内外钢管混凝土构件与结构试验结果,研究建立了具有1708组钢管混凝土构件和23组结构极限承载力试验数据库,其中矩形截面构件720组、圆形截面构件934组、哑铃型截面构件54组,以及1 1组桁架结构和12组拱结构试验数据,为验证钢管混凝土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提供了客观依据;2)考虑钢管受力状态差异和钢管强度的影响,建立了钢管本构关系修正模型,进一步地考虑钢管约束引起的混凝土强度提升,建立了核心混凝土峰值应力表达式,并通过合理选取上升段和下降段形式、峰值应变和残余应力段系数,建立了矩形钢管约束混凝土本构关系修正模型,通过与试验数据和现有本构关系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建立的材料本构关系修正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更高的计算精度;3)研究确定了矩形、圆形和哑铃型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考虑钢管发生应变强化,建立了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失效判据,在此基础上,利用纤维模型法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矩形、圆形和哑铃型截面塑性发展系数和构件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数据、现有失效判据和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建立的失效判据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构件的抗弯能力,且抗弯承载力新建公式能够取得更高的计算精度;4)基于钢管混凝土构件轴压和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考虑套箍系数和稳定系数的影响,采用纤维模型法建立了矩形、圆形和哑铃型钢管混凝土构件压弯齐次广义屈服函数,计算结果与压弯承载力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并通过建立考虑矢跨比影响的抛物线单圆管拱稳定系数修正公式,建立适用于拱稳定承载力分析的齐次广义屈服函数,齐次广义屈服函数能够有效克服广义屈服函数计算结果受荷载初值影响的缺陷,并避免求解结构极限承载力时涉及复杂的材料层面非线性迭代分析;5)利用齐次广义屈服函数定义单元承载比,结合变形能守恒原理推导了单元弹性模量调整策略,并通过缩减高承载单元的弹性模量模拟结构内力重分布,建立了不同截面类型钢管混凝土桁架和拱极限承载力分析的线弹性迭代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且能够取得较增量非线性有限元法更高的计算效率和稳定性;6)结合基准承载比建立了钢管混凝土结构高、低承载构件的自适应识别准则,并采用单元承载比和最大单元承载比分别定义构件和结构两层面安全系数,建立了两层面安全性的定量关系,克服了当前设计理论无法准确识别第二类高承载构件以及缺少两层面安全性定量关系的不足,进而利用本文方法分析了某在建430米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两层面安全性,为该桥的进—步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在我国西北干旱区分布着大量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社会、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土遗址,其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破坏作用下劣化极为严重。掏蚀是土遗址破坏最具威胁性的病害之一,易溶盐、携沙风、降水等诸多因素是掏蚀发展的重要诱因。目前,夯筑支顶或土坯砌补辅以锚固灌浆等治理措施已经成为修复遗址墙体底部掏蚀病害的常用方法。但是,掏蚀病害经上述方法修复之后,其可能在短期内复发。因此,深入探索有效抑制掏蚀病害复发的科学
润滑油被誉为发动机的“血液”,是影响发动机机械效率、可靠性和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排放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发动机高效节能、近零排放以及低油耗的迫切需求对润滑油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低灰分、低硫磷、低粘度、长换油周期、降摩减磨性能等。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纳米添加剂被应用到工业润滑领域,因其具有优异的降摩减磨功效,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发动机复杂多变且极其恶劣的工况对纳
敲出反应是研究原子核结构,特别是不稳定核结构的重要实验手段之一。在中低能区(~80 Me V/u),系统的单核子敲出反应研究显示,反应截面的实验值-理论值之比Rs与同位旋不对称度ΔS之间存在强关联,尤其对于深束缚核子敲出,Rs值远远小于1。这一理论与实验的分歧,往往被认为是核结构模型存在未考虑的剩余相互作用所致。也有研究指出,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Glauber模型在中低能区不再适用所致。因此有必要在
适应和进化是生命活动永恒的主题,也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源泉。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在适应中如何进化,自拉马克时期以来一直是生物学家甚至整个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其中生物分子层面的适应是一切适应的基础。昆虫作为动物中最先进化出飞行能力的类群,其卓越的环境适应能力使其多样性为动物各类群之最,且其踪迹可发现于地球各种生境。因此,昆虫飞行能
东北自古即为中国领土。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后,东北作为“龙兴之地”,受到清廷的特别保护,明令禁止关内民众进入,导致东北边防空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攫取中国东北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如何保住这片土地。因此,1860年可以看作是国人认知东北的一大转折点。针对东北的疆土危机,清政府众多官吏主张在东北实施移民实边政策,不过此政策并未真正落实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础单元,是透视社会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以单位制为组织载体的城市社会整合机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出现了社会“去组织化”现象。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呈现出社会的碎片化、原子化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应对日益分化的社会,如何将社会“原子化个体”整合起来,成为其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为此,研究城市社区治理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制度治党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举措,对此,我们可以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等方面进行认识逻辑上的深入探析。从认识逻辑看,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举措,在谁来完善制度规范体系、完善什么样的制度规范体系的问题上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在完善制度规范体系的价值遵循和经验总结的问题上实现了价值原则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保障作物增产增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农药的不规范使用也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隐患。过量使用农药,一方面可能导致在农产品残留,通过食物链传递对动物和人体产生一定的生理毒性,另一方面,也可造成大量农药沉积于土壤环境中,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还可能对目标作物或者后茬种植作物生长造成影响。全面了解农药使用后的残留
近年来,行政管理领域中公民向行政机关举报的现象比较突出,一种可称之为“行政举报”的法律制度正在兴起并不断发展。具体而言,行政举报作为典型的信息工具,乃举报人就他人涉嫌违法等事项予以披露并由行政机关作出规制的制度范畴。举报人通过信息共享突破治理的功能区隔,畅通了“公民—政府”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据此构建秩序行政下的合作共治格局。也就是说,既然行政机关不足以对海量的执法对象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管,那么不妨
可见光氧化还原催化是当前有机合成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可见光催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自由基化学的发展,也为解决经典有机反应难于解决的合成难题提供了新的策略。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光催化剂是多吡啶配位的贵金属钌和铱配合物。这些配合物价格昂贵且环境不友好,开发低毒价廉的第一系列过渡金属光催化剂来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成为当前合成和催化领域的迫切需要。铜配合物是贵金属光催化剂最有希望的替代物之一,其在可见光催化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