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严重问题,这其中重金属污染就是常见的一种。研究表明,重金属在水体中无法被降解,只能进行不同程度的转化或转移,能在动物体内以及底泥中富集,存在食物链浓缩作用,动物可以通过某些方式(饮水、饲料等)接触到受重金属污染的水,当动物体内重金属的蓄积逐渐增加达到一定程度,超过动物体自身的解毒能力,就会扰乱或破坏动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动物的生理生化机能、生产性能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给动物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另外,受污染的动物再通过食物链最终传递给人类,使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本研究以鳜、鲢两种鱼的胚胎作为试验材料,用氯化汞、硫酸锌、重铬酸钾三种重金属对鳜、鲢鱼的胚胎阶段进行毒性实验,以求出两种鱼胚胎对这三种药物的最低全致死浓度和最高不致死浓度以及半致死浓度,力求为动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有实际价值的参考。在水温20-23℃、溶解氧含量为6.0mg/L、pH值为6.2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止式生物毒性实验法,探讨不同浓度的氯化汞、硫酸锌和重铬酸钾三种重金属对鳜、鲢胚胎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在三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处理组中,两种鱼的胚胎孵化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胚胎死亡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初孵仔鱼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和死亡,并且随着三种重金属浓度的增加,两种鱼胚胎的孵化率越来越低,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仔鱼畸形率和死亡率则越来越高,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由此说明三种重金属的浓度与其毒性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2)利用Karber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后得出三种重金属对鳜、鲢胚胎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孵化安全浓度(SC):鳜,硫酸锌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48mg/L2.75mg/L,安全浓度为0.52mg/L;氯化汞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mg/L、0.07mg/L,安全浓度为0.01mg/L;重铬酸钾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97mg/L、140mg/L,安全浓度为21mg/L;鲢,硫酸锌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25mg/L、5.24mg/L,安全浓度为1.1mg/L;氯化汞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2mg/L0.08mg/L,安全浓度为0.01mg/L;重铬酸钾24h、48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72mg/L248mg/L,安全浓度为33mg/L。(3)根据试验得出三种重金属对鳜、鲢胚胎的毒性强度依次是:氯化汞>硫酸锌>重铬酸钾。(4)三种重金属对鳜、鲢两种鱼胚胎、初孵仔鱼的毒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锌和铬对两种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存在种间差异,而汞对两种鱼胚胎和仔鱼的毒性没有种间差异。因此,在动物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重金属进入生产环境中,尤其是预防和控制对像汞等一些毒性比较大且其毒性没有种间差异的重金属对动物所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