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历史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已成为美英文学与文化批评领域内颇有影响的跨学科、多方向的当代主要批评潮流。新历史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研究,它强调以政治化的方式解读文学和文化,关注文化赖以生存的历史语境,以边缘和颠覆的姿态解构正统的学术。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小说《追风筝的人》正是顺应这一趋势,以全新的视角,崭新的话语重新审视了阿富汗将近三十年的战乱历史,同时也契合了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拓展了艺术视野。新历史主义主张文学文本研究与其他各种形式的同时代文本研究并重,致力于研究文学文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及其后对文本的解读和阐释,也注意考察该文本对其语境的意义与影响。笔者在本文中结合阿富汗独特的人文历史,以及作者的亲身经历,试图在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下阐释《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论文首先以新历史主义的“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为切入点,分别从小说文本的历史性、小说产生历史背景的文本性对《追风筝的人》进行详细地论述。其次,论文从“颠覆与抑制”入手,对小说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论述。最后,探讨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第一章概述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背景及主要思想内涵,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小写历史的历史意识”以及“历史与文学的边缘意识形态”三方面进行阐述,为本文主要章节打下理论基础。第二章讨论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分析影响小说创作的特定的文化、社会、历史因素,并考察不同读者根据此小说建构出的不同解读。在文本的历史性分析中,深度解读接近30年阿富汗的历史与现实的交融。第一节讨论作家的双重身份。作为一位深受阿富汗与美国双重文化影响的作家,胡赛尼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两种文化的印迹。第二节讨论分析主人公那颗被扭曲的少年心在穿越了26个岁月后最终得以精神解脱的凄楚命运。在历史的文本性中,通过描述阿富汗历史和社会的再现,深度解析在民族战争硝烟,宗教影响和种族歧视中阿富汗的生活场景,人物冲突。第三章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讨论《追风筝的人》的两性人物特点。分别从社会能力和权利的代表者男性以及男权社会中遭遇不公平对待的女性两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从小说两个男主人公入手,通过解析阿米尔和哈桑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宗教背景下的颠沛流离的坎坷命运,突出作者对于不合理的社会和宗教因素的抨击和颠覆。再通过通过对女性形象的主体屈从性和主动性的分析,剖析了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分别从母亲和妻子两个角度,解读了四位女主人公所代表的阿富汗女性阶层无法摆脱的处于强有力的男性控制力之中的境遇,她们的颠覆只能被主流社会所含纳。综上所诉,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来看,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实现了在历史阐释方面的使命,使处在边缘地位的人争取了话语权,书写了自己的历史。第四章主要探讨《追风筝的人》的叙事策略。胡赛尼之所以能够在这部小说中深刻而集中地探讨罪与救赎的主题,给读者留下令人难忘的印象,与他在小说里巧妙运用的叙事策略密不可分。他的小说叙事极富张力,使读者在阅读文本时能感受到巨大的美学冲击力”。本章节将针对小说中一些其他更深层次的美学体验进行论述讲解。通过特殊的人物结构之三对父子的轮回以及隐喻的修辞手法,不但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历史色彩,又印证了胡赛尼的双重文化身份;即服务了小说的主题,又引起了读者的兴趣。这也是该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语部分总结前面四个部分的观点,从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研究胡赛尼和他的《追风筝的人》,读者能够更进一步了解小说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社会、历史因素的互动,理解小说对阿富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