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基炭纤维微观结构与热导率关联性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er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原料丰富且价格低廉的石油沥青或煤沥青为原料生产的沥青基炭纤维因具有高模量和高导热等性能已广泛应用于军工领域、工业领域、新能源领域等。为了优化和提高沥青基炭纤维的性能,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为制备高性能炭纤维提供依据,对高性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沥青基炭纤维为研究对象,对三种国产沥青基炭纤维以及美国Amoco公司的K-1100炭纤维的微观结构以及结构参数与热导率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并对炭纤维束丝根数实现自动化计算。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工作:(1)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以及X射线显微镜(CT)对三种国产沥青基炭纤维和K-1100炭纤维的微观形貌、微晶尺寸、石墨化程度等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四者微观结构比较研究。利用间接法对三种国产沥青基炭纤维的热导率进行测试,进而研究沥青基炭纤维微观结构与热导率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发现,沿预氧纤维径向的氧含量以及氧含量分布的均匀程度决定了后期沥青基炭纤维的微观结构和热导率。国产样品1预氧化纤维表层和芯部氧含量差异最大,经热处理后大多数炭纤维断面芯部出现孔洞或者中间片层出现粘连,微晶尺寸较小(Lc=0.425nm),表层和芯部石墨化程度差异最大以及整体石墨化程度最低(R=0.38),单根炭纤维热导率最小(λ=560.9W/(m·K))。对样品1中孔洞连通性进行研究,发现在测试范围内尺寸为1 μm左右的小孔洞具有连通性,而大小在5μm左右的大孔洞在炭纤维内部无规则分布且不具有连通性。国产样品2预氧化纤维表层和芯部氧含量差异较小,经热处理后呈现新的微观形貌,表层洋葱状与芯部扁层辐射状相结合,微晶尺寸最大(Lc=0.538nm),石墨化程度整体最高(R=0.21),单根炭纤维热导率最大(λ=840.0W/(m·K))。国产样品3预氧化纤维表层和芯部氧含量基本没有差异,但整体氧含量相对较高,达到了11%,经热处理后沿轴向开裂形成扇形结构,微晶尺寸(Lc=0.416nm)、石墨化程度(R=0.32)和热导率(λ=784.8W/(m·K))较低。K-1100炭纤维微晶尺寸、石墨化程度等微观结构以及热导率稍微大于国产纤维。结果表明,沥青基炭纤维热导率与样品是否劈裂无关,与微晶大小、石墨化程度等微观结构有关,而微观结构与预氧纤维径向氧含量和氧含量分布有关,预氧纤维径向氧含量为8%且分布均匀时,经热处理后沥青基炭纤维内部不会出现孔洞,微晶尺寸大,石墨化程度高,热导率高。(2)对沥青基炭纤维结构参数之间以及结构参数与热导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统计K-1100样品沿径向劈裂与未劈裂的半径分布以及样品3和K-1100样品劈裂角度的分布,并对劈裂炭纤维的劈裂角度与其半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劈裂样品的半径主要分布在5.4~6.5μm之间,未劈裂样品的半径主要分布在4.9~5.2μm之间,样品3的劈裂角度主要分布在105°~125°之间,K-1100样品的劈裂角度主要分布在110°~120°,并且随着劈裂角度的增大,半径增大。统计沿径向劈裂与未劈裂炭纤维的面积分布,发现两者的面积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可以推测炭纤维样品劈裂后半径增大,样品是否劈裂与半径大小无关。对沿径向劈裂的炭纤维的劈裂角度与其截面面积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随着劈裂角度的增大,炭纤维的面积呈现减小的趋势,说明面积越小(即半径越小)的炭纤维,经热处理后沿径向劈裂的角度越大。对炭纤维单丝的结构参数与其热导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炭纤维的半径、劈裂角度和热导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工业生产中不用过度的追求劈裂。(3)将炭纤维束丝根数统计与光学显微图像数值处理结合,开发程序对炭纤维束丝根数实现自动化计算,该自动化计算方法主要由光学显微镜图像获取、图像二值化、图像形态学处理以及纤维根数标记四部分组成。利用此方法对九张炭纤维束丝图的根数进行自动化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人工计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对于纤维丝束少于1000根的图像,其自动化计算结果误差为1%左右,随着炭纤维根数的增加,误差也随之增加,当纤维为1468根时,误差达到7.1%。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包埋时环氧树脂中存在孔洞,在制样过程中导致孔洞边缘纤维碎裂变小,引入识别误差,同时,在纤维根数较多时,需要在较低倍数将所有纤维收入同一张图片中,也会导致每根纤维像素偏少,引入误差,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提高拍摄相机的分辨率。然而相比较人工计数,使用此方法对炭纤维束丝根数实现自动化计算可以显著提高炭纤维制备过程中断丝率的计算及准确度,以及提高生产研发效率。
其他文献
基质金属蛋白酶1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2,MMP12)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成员之一,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可以维持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重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项研究结果表明,MMP12参与炎症、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发生
软籽石榴自1986年引入我国,目前全国种植面积约20万亩,年总产量近30万吨,该品种石榴籽粒柔软可食,酸甜适口,色泽鲜艳,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但果实贮藏过程中容易出现果皮褐变、籽粒变质、软化腐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果实贮后的商品价值。本文以陕西潼关‘突尼斯’软籽石榴为试材,研究了贮藏温度和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软籽石榴采后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分析鉴定了贮藏期间引起果实腐烂病害的病原菌
[目的]缓步动物是俗称为“水熊虫”的一类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身体长度多在0.05-1.2 mm之间。在系统分类上,缓步动物被单列一门,即缓步动物门(Tardigrada),包括4纲8目30科142属,总计1298个种和34个亚种。中国发现的缓步动物已超过200种。伏牛山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为秦岭的东延余脉,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全长达200多公里,南北宽约40-70公里,是黄河、淮河与长江三大水系的
驴乳和马乳作为特种乳中极具民族特色的乳品,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两种乳制品的营养成分及潜在的功能少有研究。鉴于此,本文研究了驴乳和马乳的营养成分、驴乳和马乳中蛋白质消化特性及两种乳品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从而为驴乳和马乳的生产加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1.驴乳和马乳中营养成分通过乳成分分析仪对驴乳和马乳的主要乳成分分析发现,驴乳含有1.25%蛋白质,2.09%脂肪,7.59%乳糖;马乳含有2.01%
磷是作物生长发育中的必需元素,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关键作用。磷素是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子,为适应农业生产需求,目前磷肥资源消耗日益增加,但是磷肥当季利用率很低,在施入土壤后容易发生固定,造成磷肥等资源浪费,同时施入土壤的磷肥可能通过农田灌溉、地下水迁移等方式造成水体磷素积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生态问题。因此,深入了解土壤磷素在施肥后的赋存形态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施用磷肥及磷肥资源高效利用具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oid system,eCB)是内源性大麻素、大麻素受体、及其负责合成降解内源性大麻素配体的酶的总称。内源性大麻素主要通过大麻素受体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反应。现在最为经典的两个大麻素受体分别是大麻素Ⅰ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1,CB1R)和大麻素Ⅱ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2,CB2R),CB1R主要表达于中枢
焦亚硫酸钠和甘氨酸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食品添加剂。焦亚硫酸钠可作为防腐剂及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例如蜜饯、饼干及糖果类生产。甘氨酸作为食品调味剂及甜味剂等方面使用。有研究表明:焦亚硫酸钠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它不仅可导致人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CA)和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ister chromatid exchange,SCE),并且
Higgs粒子的发现无疑是粒子物理近年来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的实验数据与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SM)的预测相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新物理(New physics)。为了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我们有必要对顶夸克的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顶夸克的质量。比如说,Higgs粒子的Coleman-Weinberg势就与顶夸克的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希格斯势外推到较大的能标(如普
作为一种探索微观世界的有效手段,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和强场近似这两种方法数值和解析地探讨了二维强激光场下模型原子与分子的高次谐波辐射以及隧穿电离过程,总结出了影响线性分子高次谐波辐射的几个因素以及电子发生二维隧穿时的一些特性,揭示了强场作用下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以及动力学。第一章从激光的出现和发展出发,介绍了强激光场作用在原子、分子体系中出现的一些物理
近些年来,关联成像作为一种新兴的非局域成像技术,由于抗干扰性强、高分辨等突出的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们广泛的关注。关联成像在军事、天文、医学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在遥感成像领域,关联成像能够利用热光光子涨落来获得远距离目标物体的像;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由于关联成像的抗干扰特性以及在散射介质中良好的成像能力,使得它能够从生物组织及浑浊液体中恢复物体的信息。在关联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