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桐子顶侧芽生长发育的生物季节学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te_jean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山桐子顶侧芽生长发育的生物季节学规律,本研究从山桐子芽的休眠进程及生理生化响应、环境对山桐子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试验,观测不同时期山桐子冬芽的萌发率和萌发时间、冬芽内的内含物和内源激素指标变化、苗木顶侧芽萌发生长及分枝等生长发育指标,为山桐子树木的抚育栽培、修枝整形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在25℃连续光照条件下,9-10月份为休眠导入期,山桐子冬芽萌芽率均在60%左右,且萌芽速度越来越慢,11月份萌芽率降到30%时进入深休眠期,同时也进入休眠解除期,12月15日之后冬芽萌发率普遍达到100%,萌发速度加快,但直到2月份之后冬芽萌发才伴随着节间的伸长。(2)山桐子冬芽休眠导入期,可溶性糖含量较低,CAT、POD活性不断下降,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下降;进入深休眠期时CAT、POD活性和蛋白质含量达到最低,随着经历低温休眠的解除,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SOD活性稍有上升,POD活性升高到一定水平后趋于稳定,CAT活性稍升高后降低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12-1月份休眠解除期冬芽内含物质可以显著提高其抗寒性,适应冬季的寒冷和干燥,进入2月底3月初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CAT活性达到最低,而进入休眠解除后期开始内生长期时抗寒性会降低,进入3月份之后,冬芽进入萌发阶段,各种内含物含量和活性增加。(3)山桐子冬芽休眠导入期,内源激素IAA、ABA、GA3、t ZR含量都从较低水平呈上升趋势,IAA、ABA、GA3在10月30日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t ZR仍不断上升于11月15日才达到最大值,此时冬芽已经进入深休眠期,芽内IAA急剧下降至最低值,而ABA、GA3的含量仍保持在较高水平,还在加深芽的休眠,提高冬芽的抗寒性;进入休眠解除期,IAA、ABA含量下降并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而GA3、t ZR含量于12月中旬下降至最低值后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加速芽休眠解除的进程。(4)25/15℃和30/20℃变温条件下,日长对山桐子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影响差异不显著;25℃恒温条件下,12 h、16 h日长时山桐子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均呈断续高生长过程,而20 h日长下却呈连续高生长过程,12 h下高生长量最大,与16 h差异达到显著水平。(5)25/15℃变温条件下16 h、20 h日长可以诱导侧芽萌发进行后发枝生长,日长越长分枝数越少,侧枝生长量越大;30/20℃变温条件下日长必须高达20 h才会出现侧芽萌发成枝现象;25℃恒温条件下,三种日长处理的山桐子苗木均萌发成侧枝。
其他文献
发展历程:随着中国近三十余年经济快速发展,母婴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初期成型、快速发展以及成熟蜕变阶段。中国母婴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的渠道单一、商品稀缺、需求简单,逐步发展到如今的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商品品类丰富、产品专业、设计独立、需求多元化,消费主力也随着时间推移从70后逐渐转变为90后。从传统、严厉的育儿方式到科学化、精细化育儿。产品特征:随着母婴行业的发展及母婴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母婴行业从单一
会议
2C型蛋白磷酸酶(PP2C)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残基蛋白磷酸酶,在ABA诱导的种子萌发信号途径中作为负调控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得与穗发芽可能相关的PP2C候选基因,本研究选用两个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荧光定量RT-PCR技术,搜索筛选出了在籽粒中高表达且在两个穗发芽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中表达差异较大的候选基因。在此基础上,对3个候选基因进行了克隆并系统分析了它们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将中西方科学教育思想“碰撞”所擦出的“火花”,成为了现代教育教学机制形成的科学依据。“生活教育”理论包含“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真善美统一”的思想,在新时代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语文学科,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生活相接,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因此,本文试图调查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产生的原因,探究在中
高温、干旱胁迫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而植物的气候空间上限能反应高温胁迫温度指标随光、湿、风等多种气象因子的变化。因此,本研究选取温带低山丘陵区代表性树种栓皮栎幼苗和代表性农作物冬小麦,研究其植物气候空间上限。通过分析两种植物在不同风速及土壤湿度条件下,叶气温差(叶片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与太阳辐射关系的变化趋势和规律,从而建立不同风速及土壤湿度条件下叶气温差列线和气候空间的上限列线,最终建立
西部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性决定其乡村减贫的艰巨性以及转型振兴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从西部地区脱贫县科学识别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给予针对性支持,可为构建先后有序、精准高效的乡村振兴帮扶格局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基于2019年西部12省区的830个县域样本数据,从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结构等五个维度构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难度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测算方法与筛选流程,建立乡村振兴重点
土壤盐渍化是全球环境和生态面临的问题之一,它总是威胁人类赖以生存且有限的土地资源。本研究以白花泡桐种子为材料,在MS双层培养基上播种,通过室内模拟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不均衡分布的情况,研究白花泡桐根系对不同盐分分布胁迫的应答机制。对盐胁迫下白花泡桐生长和生理方面的响应、根系构型和离子流方面的影响、离子含量、激素和基因等方面进行研究,初步得到白花泡桐幼苗对不均衡盐胁迫的调控机理,为盐碱地泡桐种植和大力
为了探究环境因子对泡桐苗木生长发育的影响,以一年生白花泡桐实生苗和埋根苗进行了温度与日长对泡桐苗木生长发育影响试验,以树龄为5年的‘毛白33泡桐’一年生嫩枝为试验材料,在遮阳条件下进行了插穗剪截方式(带顶芽和不带顶芽)与ABT生根粉组合扦插试验,以杂12泡桐优良无性系水培芽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光周期对泡桐组织培养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在温度与日长的调控下埋根苗与实生苗顶侧芽生长发育存在差异,随着
本文以牡丹品种‘凤丹白’、‘乌龙捧盛’、‘太平红’试管苗茎基组织为试验材料,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三个品种在生根关键期的代谢产物,以酚类差异代谢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KEGG、Lipid Maps数据库,对筛选出的不同品种间的差异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探究不同品种间对根原基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的差异酚类物质的代谢途径及其关键酶,从而明确酚类物质代谢与牡丹试管苗生根的关系,以期为解决牡丹试管苗
分蘖是禾谷类作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分枝,是株型建成的重要指标,与作物产量密切相关。分蘖性状是株型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分蘖角度调控分蘖间隙,对光截获和邻近植株间的竞争至关重要,分蘖数则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选择培育具有合适分蘖性状的小麦品种,能极大改善株型并提高其产量。了解小麦分蘖的分子遗传机制,挖掘有利的等位基因,有助于改良株型和培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本研究以一个四倍体小麦株型直立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随之对居住区绿化率与居住区绿化环境的要求也在逐渐地提高。单一的景观绿化设计或者是纯粹的生态设计已经达不到现代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环境营造的要求,随之促进现在居住区绿化景观、生态、服务三者为一体的绿化发展形势。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效地评价郑州市居住区植物群落在视觉美感和植物群落生态特征以及服务功能,使之落到实处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