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特罗油画作品的造型特点研究与实践启示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型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其内涵是指创造物体的形象。西方关于油画作品中的造型研究理论已经相当成熟。解剖学、透视学广泛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面明暗分布的作用等,形成了造型的科学原理。人体解剖学的运用使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有了如同真实般准确的比例、形体、结构关系。而后各种绘画流派对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也在推动着油画的发展。到了19世纪时期,传统的写实主义绘画已经发展到顶峰。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传统的图像记录功能已经正在被摄影所取代。在各种图像视觉冲击下的20世纪,许多画家直接放弃了写实的传统技法而趋向于更加求新与快的商业化的绘画方式。在后现代艺术的浪潮中,是应该一味的求新求变还是固守陈规?博特罗似乎给了给了我们答案,以夸张的造型形式探寻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本文主旨在于系统的研究博特罗油画作品中的造型特点,通过博特罗的生活经历,创作历程和绘画方式切入主题,探寻博特罗油画作品中造型的独特之美。这种“膨胀的“的造型艺术提供了在绘画创作中的创新思路,在油画创作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造型观念,并且需要大量的进行相关造型训练和开拓眼界。有目的性的观看大师的作品,从而不断的寻找自我的造型风格。与此同时,在寻找自我的风格中,不断进行突破,积累创作素材,在画面中更好的表达造型,注重造型语言的深刻意味。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造型的基本概念,以及造型观念的意义和目的。第二章介绍了博特罗造型的成因。第三章从形状、色彩、空间三个方面对博特罗油画作品中的造型进行研究,分析绘画造型对于艺术家风格确立的重要性。第四章主要分析博特罗的造型与情感表达的关系,从而探寻造型的意义。第五章结合作者的相关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所描绘的造型进行实验和思考,以及分析造型观念对于作品风格的作用。最后一章为提出论点并进行总结。博特罗运用夸张的艺术造型,是想通过其创作来表达一种体积而带来的美感和塑性。艺术造型的重新塑造再变形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再现。通过他对于绘画造型的处理也启示着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要推陈出新,通过对于前者的学习找寻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诞生于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伟大功绩。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使命。处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对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方面。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中国共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延续发展的根脉与灵魂。进入新时代,我们正经历着新的发展阶段。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现实境遇,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任务与使命艰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对当前阶段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葛兰西文化领导权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借鉴其中的精华部分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
文章采用文献收集与整理等方法,来分析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中装饰性语言的表现手法及特征,并对南宋院体花鸟画的实际风格和造型以及空间构图装饰分析的同时结合创作案例,探讨画面中出现相关的装饰性语言。通过对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中装饰性语言的特征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把资料作为课题的理论基础,根据翻阅记录文献资料,了解相关研究案例,经过分析对比后,在可行范围内,确定了方向,最终以《南宋院体工笔花鸟画中装饰性语言
辽三彩是属于辽瓷的一种,起源于中国北部,迄今为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将契丹游牧民族的粗放气质与中原地区精细的瓷器制法相结合,是中国瓷器史上特别且带有强烈地域风格的存在。辽三彩制品因其美观与实用兼得的特质,和并不复杂的烧造工艺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但由于辽三彩所起源的辽代因地域和文化因素影响,以致辽三彩在历史上没有任何文字相关的记录,因由近半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不断挖掘出土的辽代墓葬越来越多,辽三彩才作为
为探究体育主题公园的含义及价值,从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融合、全民健身、社会治理等多维视角出发,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主题公园跨界融合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建设体育主题公园有助于加快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扩大有效供给、促进跨界融合。通过建立集产业、制度、需求、科技等多方关联的模式,提出制度创新、突出特色、市场主导、融合理念、完善机制等建议来提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主题公园跨界融合。
本文为清代书法家伊秉绶的书法题款、题跋与用印专题研究。一幅书法作品的问世,往往与其时代背景相关,亦受人格特征的影响。近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伊秉绶及其作品的研究,大多是围绕其隶书上取得的成就进行,而笔者在对他整体作品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发现其作品的题款、题跋和用印同样具有可读性,它从侧面更加鲜活、立体、客观地展现了一个清代文人的形象,具有导读的要义。进入到明清以后,题款、题跋、用印的艺术逐渐呈现出多样的
作为肖像画的一个分支,油画自画像的发展如今已经演变成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自画像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以及与时代紧密结合。记录形象,表达画家个人情感和个人生活是油画自画像作品起初的主要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油画自画像有了新的价值体现,自身的个人形象是时代形象的象征,自己的形象被用作绘画主要内容,以特有的方式向大众传达信息和观念,用独特性的视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其中造就许多传统工笔人物画家、作品及绘画理论著作,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如春蚕吐丝”的线描风格;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从唐代风格到宋代线描的变革,具备了线条流畅,韵律优美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称得上是宋代时期风俗画的伟大杰作;吴道子的作品北宋本《送子天王图》为白描作品有极为丰富的提按顿挫,李公麟的白描作品《五马图》人物的线条基本上是铁线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水墨人物画中从基础的线条表现到转换为一种块面的表现形式,通过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形式,表达出中国绘画中“骨法用笔”在书画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并且表现出“骨法用笔”在现在绘画中的作用。论述出中国绘画中“骨法用笔”的博大精深和不可或缺。“骨法用笔”,用一般的话来讲,指的是该如何运用好笔墨的技法并恰当的表现出事物的外在形状结构和质感。中国绘画的用笔中无不是以线
藏族题材的绘画创作伴随着时代的文化转型也在现代美术中实现了藏族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彼此之间的碰撞与交流,藏族题材油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在作品中经过时代的形态转变而产生了相应的审美趣味。艾轩是中国写实画派的创始者,他的藏族题材油画作品在中国美术发展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现代美术流派中,艾轩坚持自己的艺术信仰。从技巧和画面情绪的把控这两个方面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本文在研究中运用的是文献研究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