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宗教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宗教与社会治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宗教社会治理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价值、制度和行为等社会历史条件并且与其它社会治理方式相结合。中西方宗教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对于现今的社会治理仍然具有价值引导和借鉴的作用。宗教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整体都有极大的正功能。宗教在社会治理中功能实现的机理是社会个体自觉地将宗教教义、规范等内化为人格和价值观并用于指导个人的行为的社会实践;社会个体通过宗教这种象征性社会网络联结为社会群体,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便演化为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当社会群体足够大时,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便演化为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宗教通过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社会整体结构互动作用,从而达成整个社会的善治。但同时,宗教亦对于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主体和社会结构具有负功能,基于此,本文亦提出了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完善宗教自身、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抵制境外反动势力渗透,以及从国家层面规导宗教的发展等建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实地调查法来对宗教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进行论述。其中,实地调查法是基于我国东南某省某县的实地调研结果。该县宗教历史悠久、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甚多、信徒甚广,对于研究我国宗教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颇具代表性。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宗教与社会治理的关系;第三部分详述了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发挥社会治理功能的历史回顾、宗教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现状以及宗教在社会治理中功能实现的条件和机理;第四部分分析了Z省C县宗教的历史与现状,并详述了宗教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第五部分分析了宗教在社会治理中的负功能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第六部分则包括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