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国际保理业的发展现状。研究目的在于对制约我国国际保理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进行探索,从而对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的贸易金融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为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自从2002年南京爱立信事件以来,经过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不懈努力,国际保理业务发展迅速。中国银行在2004年荣获“2004年度FCI最佳出口保理商提名奖”及“2004年度FCI进口保理业务最佳进步奖”,其2005年全年保理业务量达63.21亿美元,在国际保理商联合会中排名第四;招商银行从全球160多家会员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2005年度最佳市场营销奖。但由于业务本身固有的风险以及我国在业务操作中仍存在的内部及外部问题,我国国际保理业的发展受到了重重制约。而在当前的形势下,国际方面,优惠的贸易付款方式如赊销、承兑交单等方式成为主流,导致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成为必然;国内方面,自从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保理业务就被明确列入开放项目,中资银行一直面临着来自境外跨国金融集团的巨大挑战。今年年底国内金融市场完全开放后,中外资银行在国际保理业务之的争夺将愈加激烈。有当前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文在第一章简要地阐述了国际保理的起源、涵义、应用条件、服务内容、业务种类、运作机制等基本概念;介绍了国际保理的相关法律和国际组织;对比了国际保理与其它支付和融资方式相比的优势。第二章介绍了国际保理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特点,总结了西方发达国家叙做国际保理业务的经验以供借鉴。第三章首先阐述了在我国发展国际保理业务的必要性,然后分别以我国国际保理的供给和需求现状为切入点,从业务固有风险和我国业务操作两个角度阐述了导致业务发展落后现状的各种制约因素。第四章借鉴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国际保理业务的发展经验,针对第三章中提出的制约因素,大胆地从银行—操作主体、外贸企业—服务主体、政府—外部环境提供者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的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