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麦后复播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t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究适合北疆滴灌条件下麦后复播大豆的高产耕作方式,2013-2014年进行了两年的复播大豆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大豆生长发育特征,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大豆光和特征、干物质生产及荚、粒空间分布和产量的影响,为当地复播大豆高产高效种植的适宜耕作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不同耕作方式下复播大豆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以翻耕覆膜(TP)处理的株高最高,茎粗最粗,两年的均值分别比翻耕(T)、旋耕(RT)、免耕(NT)的株高增高6.25%、17.88%、19.87%和茎粗增粗8.00%、18.42%、36.36%,且均达显著差异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翻耕覆膜处理能够形成良好的土壤环境,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两年全生育期平均值达18.64%,分别比T、RT、NT处理的高出5.39%、7.67%、12.31%,这就满足大豆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促进株高和茎粗的增长;  2、不同耕作方式下复播大豆在测定期间的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叶绿素含量(SPAD)、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表现出TP>T>RT>NT,但胞间CO2浓度(Ci)正好呈现相反的结果。其中,TP处理两年LAI、LAD、SPAD、Pn、Tr、Gs的均值分别高出免耕处理的54.95%、54.55%、9.11%、41.81%、37.46%、56.40%,而Ci下降22.07%,且均达显著差异水平,说明TP能够增强大豆光合作用;  3、不同耕作方式下大豆全生育期的单株两年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TP>T>RT>NT。而各处理干物质量积累动态基本均呈“S”曲线增长。运用Logistic模型模拟各处理干物质积累动态规律可知,TP处理的干物质生长的最快时期提前且最大相对生长速率最大,两年平均达0.86 g/Plant·d,分别比T、RT、NT的高出17.93%、35.71%、51.32%,这就能够较好的协调干物质积累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利于增产;  4、不同耕作方式下两年复播大豆主茎空间上、中、下三层的荚数和粒数均表现TP>T>RT>NT,尤其是TP处理中层和上层的荚数和粒数较其它各处理的显著增加。另外,TP处理后不仅大豆2粒荚两年的均值和3粒荚两年的均值分别比其它各处理两年的平均值高30.39%和28.16%,且1粒荚两年的均值和4粒荚两年的均值也分别比其它各处理的平均值高89.09%和17.91%,均达显著差异水平,这就大大提高主茎着粒密度,增加单株粒数;  5、不同耕作方式下复播大豆的产量表现不同。各处理间以TP处理的产量最高,两年平均产量达2082.69 kg/hm2,分别比T、RT、NT处理增产9.87%、16.71%、20.83%,且均达显著差异水平。另外,TP处理后,不仅单株荚数两年均值和单株粒数两年均值分别比其它各处理的平均值提高30.87%和28.21%,同时百粒重两年的均值也比其它各处理两年的平均值增重6.76%,均达显著差异水平,这也是TP处理增产的直接原因。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设定为: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课是一节英语阅读课,课文是围绕感恩节展开的一段对话,内容包括感恩节的食物及习俗活动。感恩节是美国传统节日,学生平时可能很少接触到这些西方的传统文化。本课围绕感恩节这个主题,说明感恩节的由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感受文化的差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知道不同节日的由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通过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学会如何通过扫读、略读、猜词等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增强阅读
水稻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世界粮食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水稻生产和消费大国,其水稻的年耕种面积超过三千万公顷,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所以
教学目标:  1.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学生懂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小学生应具有的美德。  2.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勤俭节约做很多事,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  3.通过带领学生许下节俭承诺,教育学生把节俭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  活动准备:  4.班级学生查找相关的节约常识。搜集身边的浪费现象及图片。课件展示资料  活动过程:  一、请大家谈谈对节俭的认识  1.说说我们身边的浪费
棉花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农作物之一,不仅为纺织工业提供主要的原材料,而且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食用油。棉籽可提炼油脂和作为饲料使用,也是棉花基因工程中进行改良的重要目标材料。棉花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阐明棉花种子发育和种子特异性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同时也便于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改良棉花种子。本文采用缺失突变分析启动子的方法,通过把缺失系列启动子转化拟南芥,研究了全长为1640 bp pαGl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棵老树长在人们身边,立在通橱一侧,它以自然生存的默默生命之绿,向大地吐露了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福泽。然而在那个“月黑风高夜”在挥动的利斧和十字镐的巨大阴影下,“通灵”的老树完结了自己的最后悲剧。作者把那树被杀戮的过程写得“血肉模糊”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
一、Teachingaims(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 语言知识目标:  a. 语言: 1. 能在日常情境中为他人指路。 2. 能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3. 句型 Where is the …  b. 词汇:across, front, behind, town, around, north  c. 句型:练习there be 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学习以wher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每组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老师听说咱们五年级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以学为本 问题导学 实效性  2011年版语文新课标理念提出语文教育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冯恩洪提出“卓越课堂”的标准是: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小组是能力的平台,展示是生成的关键,导学是教师的水平。近年来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课堂上要真正辞别纯粹的“知识讲授”状态,形成学生“以学为本”的氛围,教师总是要凭借问题
土壤酸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严重农业生产问题,它影响着全世界40%耕地的作物生产。酸性土壤中铝的毒害是植物生长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在PH低于5.0时尤为严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