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是教育的天然使命。目前,语文教育仍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课堂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在第一章概述了语文主体性教学的历史渊源及其现状,并对语文主体性教学思想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阐释,说明语文主体性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课程标准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是反映了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论文的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理念的体现,并据此提出了五条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得到发展。论文的第三章重点论述了语文主体性教学评价,主要从教学评价的理念、原则、内容、主体等方面来论述。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主体性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给语文教育注入了活力,也赋予了语文主体性教学新的使命和要求。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人”和“人的发展”,语文主体性教学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眼前发展,更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