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照射与白内障危险关系。方法:以放射工作人员和接受外照射剂量可比的广东阳江高本底辐射地区和对照地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白内障危险因素信息,使用裂隙灯显微镜对白内障情况进行检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广东阳江居民为研究对象,对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因素调整后,与对照组(<50mSv)相比,累积受照剂量50~100mSv组、100~200mSv组、200mSv以上组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58(95%CI:0.98~2.56)、1.06(95%CI:0.72~1.56)和2.31(95%CI:1.21~4.42),其中200mSv以上组有统计学意义;患皮质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40(95%CI:0.74~2.63)、1.66(95%CI:0.96~2.90)和1.99(95%CI:1.03~3.85),其中200mSv以上组有统计学意义;患核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76(95%CI:1.10~2.84)、0.91(95%CI:0.62~1.34)和2.04(95%CI:1.11~3.73),其中50~100mSv组和200mSv以上组均有统计学意义;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3.93(95%CI:0.42~36.76),11.89(95%CI:1.49~95.03)和9.63(95%CI:1.06~87.17),其中100~200mSv组、200mSv以上组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累积受照剂量与核性混浊无显著性关联(P>0.05),与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均有显著性关联且呈线性趋势关系(P<0.05),受照剂量每增加l00mSv,患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风险分别增加30%和80%。四川、河南、江苏、广东、山东等五省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体检资料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对省份、性别、年龄、放射工龄因素进行调整后,与从事放射诊断和治疗的工作人员相比,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的人员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1(95%CI:1.01~3.26),1.49(95%CI:1.01~2.18),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事工业应用、测井工作人员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07(95%CI:0.80~1.44),1.54(95%CI:0.42~5.63),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三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相比,三级以下医院放射工作人员患眼艮晶状体混浊的风险增高,OR值为2.21(95%CI:1.50~3.26)。根据更为规范和完整的河南省放射工作人员眼晶状体混浊检查资料,对混浊的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性别、年龄、工龄进行调整之后,与从事放射诊断和治疗人员相比,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业应用的人员患眼晶状体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89(95%CI:0.97~3.71),0.82(95%CI:0.42~1.59),0.90(95%CI:0.45~1.82);患皮质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1.99(95%CI:0.72~5.48)、0.64(95%CI:0.21~1.93)、0.65(95%CI:0.18~2.36);患核性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0.76(95%CI:0.17~3.31)、0.79(95%CI:0.26~2.38)、0.75(95%CI:0.24~2.40);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OR值分别为2.66(95%CI:1.08~6.56)、.88(95%CI:0.79~4.44)、1.51(95%CI:0.56~4.08).从事核医学工作人员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显著高于从事放射诊断和治疗的人员(P<0.05),从事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患后囊下混浊的风险同样增高,但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低剂量电离辐射受照可能会增加受照人员患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风险。依据长期接受小剂量照射的阳江高本底地区居民估计,受照剂量每增加l00mSv,患皮质性混浊和后囊下混浊的风险分别增加30%和80%。长期从事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工作,可能会增加患眼晶状体混浊特别是被认为放射性典型相关的后囊下混浊的风险,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医院从事核医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