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和GIS技术的中国农田化学氮源NO直接排放量估计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fe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平流层臭氧的损耗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两大环境问题。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仅次于CO<,2>和CH<,4>的第三大痕量温室气体,农田是大气中N<,2>O的重要来源,然而对于农田N<,2>O排放的精确估计一直存在着较大困难,其原因主要在于气候、土壤以及农业管理方式等影响农田N<,2>O排放的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巨大的变异性。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农田对全球N<,2>O排放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并且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编制N<,2>O排放的国家清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准确估计我国的农田N<,2>O排放量,研究其时空变化规律,不仅对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和国家利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内容之一,有助于揭示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效对策。 本文的研究目的为:结合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在IPCC推荐的排放系数法的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农田的N<,2>O排放估算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估算中国农田N<,2>O直接排放量,并研究中国农田N<,2>O排放的时空变异规律;结合气候模式,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农田N<,2>O直接排放的变化趋势;探讨在区域尺度上减缓中国农田N<,2>O排放的对策。 本研究通过充分调研现有文献资料,结合本课题组观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规则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取舍和整理后,建立了包括N<,2>O年排放量、施氮量、环境要素、地理位置、作物类型等要素的数据库。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尺度样本空间内农田N<,2>O排放与降水及氮肥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土壤pH值、有机碳及N含量无显著相关。 在IPCC推荐的排放系数法的基础上,通过考虑农田N<,2>O排放与年降水量间的关系,本文建立了针对旱地农田N<,2>O排放的估算方程N<,2>O-N=(1.49±0.73)P+(0.0186±0.0027)P·F(r<2>=0.61,P<0.0001)。拟合度分析表明,相较于IPCC缺省方法,引入了降水因子的估算方程能够提高对农田N<,2>O20排放的解释性,对N<,2>O排放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也更适用于中国农田的N<,2>O排放估算。 根据中国农业生产和种植制度的特点,本文引入水田N<,2>O排放系数,结合降水修正的排放系数,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估算了中国农田N<,2>O直接排放量。结果表明,在1980~2000年间中国农田化学氮源N<,2>O平均年排放量为167.22 GgN<,2>O-N yr<-1>,约占氮肥用量的1.02%,其中旱作农田是主要的N<,2>O释放源,约占中国农田N<,2>O直接排放量的86%。中国农田N<,2>O排放具有较强的时空变异性。在分布格局上,N<,2>O排放通量和排放系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地区间差异,东部较高,西北偏低。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农田N<,2>O排放量在上世纪后二十年升高了约149 Gg N<,2>O-N,增加了1.55倍,同时受氮肥用量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N<,2>O排放量增加的幅度也具有较大差异。由于考虑了N<,2>O排放的主控因子,本文采用的方法能够更为合理的估计出农田N<,2>O排放的年际间变异。 本研究估算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输入数据空间化过程中的偏差和估算方程的不确定性。结合本研究的特点,采用了IPCC推荐的误差传播公式来量化和合并估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本研究对中国农田N<,2>O年排放量估算的不确定性约为21.3%。 利用气候模式驱动农田N<,2>O估算模型,本文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农田N<,2>O排放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农田N<,2>O排放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强的敏感性。虽然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中国农田N<,2>O排放在趋势上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变,然而,N<,2>O排放的年际变异进一步变大,波动性增强,同时其空间分布格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N<,2>O的排放中心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基于中国农田N<,2>O排放和氮肥用量的地区间差异,本研究设置了中国氮肥区域分配情景。情景分析结果表明,在化学氮肥施用总量接近的条件下,通过调整中国氮肥的地区间分配,可以削减约11.7%的农田N<,2>O排放量。与此同时,经过氮肥用量的区域性调整后,由于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中国的粮食产量具有一定的增加潜力。 本研究通过大样本空间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农田N<,2>O排放与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所建立的N<,2>O排放估算模型,在保持排放系数法操作简单的基础上提高了估算的准确性。在GIS技术的架构下,本文将栅格化数据集和估算模型相结合,研究了较长时间序列内中国农田化学氮源N<,2>O直接排放的时空变异规律,系统的回答了中国农田N<,2>O排放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将有助于我们评价中国农田对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贡献,为制定有关温室气体的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对合理预判和应对未来全球变化的趋向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牛磺酸是人体内的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特殊生理活性。近年来对于牛磺酸功效作用的研究有很多,但有关对抑郁的干预研究鲜有报道。国内外市售牛磺酸的来源主要分为天然提取和化学合成两种,因天然牛磺酸存在提取率低、成本高的问题,化学合成牛磺酸已占据市场主流,但对于合成牛磺酸与天然牛磺酸的功效是否存在差异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对于两种牛磺酸的生物活性对比也鲜有研究。本试验以天然与合成两种来源的牛磺酸为试验材料,主
学位
近几年食品中在以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掺假现象尤为突出。畜牧业是中国的重要产业,牛羊肉又是肉类产业中的昂贵品种,用猪肉、鸭肉和鸡肉替代牛羊肉的现象也是频频出现。掺假现象严重制约着中国肉制品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掺假技术多是基于定性和半定量的,无法辨别是人为掺假还是无意沾染,因此亟待建立一种肉类掺假的定量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数字PCR检测技术对牛肉和羊肉中掺入猪肉、鸭肉和鸡肉等动物源成分进行检测,以实现牛肉
学位
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AMPs)具有抑菌谱广、对热稳定、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有望成为化学防腐剂的替代品,在食品加工、贮藏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验室研究、生产实践及安全性评价过程中,抗菌肽还存在定量测定方法不统一,结果重复性差,缺乏比较依据,与抗生素不易区分等一系列问题。  以琼脂扩散法为基础,对相关因素进行优化,确定了抗菌肽定量测定方法的最优条件。本研
学位
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简称PC)是一类以黄烷-3-醇为结构单元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表明PC有抗氧化、保护心血管、抗癌、美容、调节免疫力等功效。目前,PC的分析方法主要有Bathe-Smith法、香草醛法、Folin-Ciocaltea法、高锰酸钾法等分光光度法;和直接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香草醛-HPLC法、硫解-HPLC法等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文献报道中,这些分析
学位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s,单增李斯特氏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能够引起严重的李氏杆菌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传统的生理生化的检测方法步骤繁琐,耗费时间,不能达到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目的。因此,建立一种快速、灵敏、高效的检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实时荧光单引物等温扩增技术(real-time fluorescenc
学位
恩诺沙星(ENRO)是一种动物专用的氟喹诺酮类广谱抗生素,常用于动物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但是,随着恩诺沙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耐药性及残留问题屡见不鲜,不但阻碍了养殖业的发展,而且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简单、快速、高通量的检测方法。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制备稳定、具有特异性分子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过程。目前分子印迹技术在恩诺沙星检测中的应用主
干姜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是广泛使用的调味料同时也是一味传统中药。姜辣素是干姜的主要功能性成分有着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生理活性,当前研究中对于其抗菌、抗氧化等活性研究较多,但有关姜辣素的抗炎性及机制的研究还较少。本研究为了为了探明姜辣素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选取干姜姜辣素为研究对象,通过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飞行时间串联质谱(HPLC-ESI-Q-TOF-MS/MS)检测方法确定
学位
中国素有“杂粮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杂粮种植、出口国。但是,2012年居民健康调查显示,中国近40%居民不食杂粮,16%居民不食薯类,其主要原因是杂粮类深加工食品较少、传统杂粮食品工业化程度低和常见杂粮的口感不符合大众的消费习惯。而调整主食结构、增加杂粮的摄入对于改善中国居民健康状况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杂粮食品的加工工艺和及其改良机理对于促进杂粮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
基因mdoB、mdoC、mdoD、mdoG和mdoH是与渗透调节周质葡聚糖的合成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基因。本研究以福氏志贺菌2457T野生型为出发菌株,利用λ-Red系统重组技术,构建了福氏志贺菌2457T的mdoB、mdoC、mdoD、mdoG、mdoH以及mdoGH的缺陷型突变体,研究了这些基因在渗透调节周质葡聚糖合成中的功能以及培养基中渗透压对渗透调节周质葡聚糖合成的影响;分离、提取并纯化了渗
杂柑‘不知火’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不知火’成熟季节集中在冬季寒冷的2-3月,且果实需留树越冬,易受12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霜冻影响。本试验用四川省蒲江县鹤山镇成年柑橘园的‘不知火’为材料,探讨在-5℃低温逆境下,用不同浓度CaCl2和不同时间的38℃热激对其进行处理后,对酶活性与热激蛋白的变化,以及抗冻的效果和机理。在-5℃低温逆境胁迫下,实验结果表明:(1)10mmol·L-CaCl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