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佛道殿阁空间格局与像设关系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360358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从总体上阐述文章的缘起、研究方法、调研路线及文章结构等根本问题。 第二章对中国传统佛道殿阁空间格局形成及演变的相关宗教、思想及审美学等知识进行了概括性的阐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像设一词的解释,中国古人特有的人神关系研究,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信众的拜神心理与礼拜仪式特征,像设的演变等。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佛道建筑空间的性质及形式等情况与深层次的文化观念息息相关,这是我国宗教建筑形式与西方宗教建筑形式迥异的原因之一,也是产生我国传统佛道殿堂空间形成与演变的原因之一。对这些知识的阐述主要是为具体研究中国传统佛道殿堂空间格局与像设关系作铺垫。 第三章阐述了佛教与道教的教义、仪轨、教派及儒家思想是如何促进中国传统殿堂建筑的产生、发展及形成的,并论述了我国传统佛道教建筑的性质。本章内容是后面第四章与第五章两重点章节的铺垫。 第四章与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文章以第二章与第三章阐述的佛道知识及文化思想为铺垫,以现存中国传统佛道殿堂与楼阁建筑为原型,从开间与进深、柱网布置、结构梁架、斗棋布局、天花藻井布置、视线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佛道殿堂与楼阁空间与像设的关系,总结了一些规律,希冀通过本章节的阐述加深对于中国传统佛道殿阁空间的认识,以对具体的现代古建筑设计有所帮助。 第六章为结语,总结了文章形成的主要观点及文章研究的不足。
其他文献
自从八十年代初美国出现了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潮流席卷许多国家,我国在九十年代初也开始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的发展使大厦功能产生质的飞跃,给建筑物的用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于原有的城乡结合部村落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自发城市化现象。城中村为大批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一个廉价的城市居住空间,同时也为失去土地
交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所有大城市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如拥堵、停车难等交通状况也是交通规划必须解决的难题和重点。为此各国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限制个
本文针对当今建筑越来越怪异、看似不可理解的趋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作为切入点,对其不同时期作品分别从形式、空间、场所等多方面加以分析与归纳,指出这种变
近十几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一种信息化、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新经济,对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我国正处在制度转型阶段,城市发展处于城
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座落着众多的城市,它们因江水而生,因江水而盛,江水如纽带般将它们联系起来,使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随着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滨水地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是城市中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地区,倍受人们欢迎。滨水大型公共建筑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是城市风格和时代特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搞好新农村规划和住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的功能结构不断重组。其中,旧城更新中采用单一经济价值为导向的开发,导致大量的生活性街道被吞噬,城市面貌与生活方式逐渐单一化,多姿的生活情景逐渐消逝,亲切的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中心区的商业建筑规模变大,出现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模式。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外先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