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政服务职业培训体系的制度逻辑研究--以上海市家政服务企业为例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培训体系是指针对国家劳动力进行的为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而提供的一系列培训活动所形成的体系,其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包括职业培训标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培训及人才表彰。而家政服务工作是家庭职能向市场过渡的活动,家政服务从业者所面对的群体大多是老人、小孩以及产妇等弱势群体,因此家政服务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就受到社会的重视,对工作者的职业培训也就成为一项必要工作之一。
  本研究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制度逻辑为分析视角,来解释职业培训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逻辑。制度逻辑强调外部制度环境对组织行动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影响,进而对于分析特定机制的形成与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本研究便以此提出了一个研究问题:在家政服务职业培训体系的演变过程中,职业培训场域内存在怎样的制度逻辑?以及在这样的逻辑影响下,家政服务企业又该做出怎样的战略回应和选择?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以上海市家政服务企业为案例,对上海市家政服务企业和培训机构进行了实地观察,并对相关的案例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首先,笔者对上海市的家政服务企业进行了走访观察,了解到当前的家政服务市场被分为中介制和准员工制两类企业,为了解两类企业在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中的表现,笔者便选取了6家企业进行观察与访谈。在笔者对企业经营者的深度访谈中发现,中介制家政服务企业并未形成正式化的职业培训体系,在职业培训建设中也未做出明显的行动反应,因此本文主要是侧重对准员工制企业在职业培训体系中的行动机制。为了解企业内部职业培训机制,笔者在企业的同意下全程参与了为期4天半的培训课程,了解了企业内部的培训流程、考核方式以及各主体在培训中的行动表现等内容;同时,为了企业管理者、培训师和家政服务从业者对职业培训的态度,笔者也分别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为了了解政府在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中的战略和看法,由于难以接触到相关的政府人员,笔者便联系了家政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并对其进行了深度访谈,意图获取政府在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中的决策,同时笔者也有幸参加了由200多家家政服务企业组织的年会,在这个交流会中笔者也有幸接触了三位上海市区行业协会会长,了解到了当前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制度困境和未来发展走向。此外,笔者选取了上海市H职业培训学校,通过接触培训学校的老板,在获得其同意的前提下,对培训学校进行了实地观察,意图了解培训学校在职业培训活动中的行动逻辑。
  通过对各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梳理,以及对职业培训发展历程进行概述,本研究发现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存在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08年的初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呈现出以国家为主导的制度逻辑;第二阶段是2008年以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呈现出以市场一政府协作为主导的制度逻辑,在特定的逻辑下职业培训体系的发展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进而推动职业培训体系形成相应的路径选择。
  本文认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从理论意义来看,拓宽了理论解释范围,丰富了理论应用的场景。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微观层面的个体行动研究或者组织运行模式的研究,理论应用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创新性地从制度逻辑视角分析制度对组织机制变迁的作用,有利于企业从宏观上认识到制度的影响。其次,从实践意义来看,职业培训建设是当前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也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对企业内部机制的发展必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本研究的制度逻辑视角分析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可以很好地揭示出政府在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中的行动表现,以及企业在职业培训活动中的行动不足,从而为企业决策和选择提供实际的借鉴经验。
其他文献
非正规经济占据着整个国民经济的较大比重,在社会运行中扮演着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稳定的功能。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地方政府的介入和管制息息相关,地方政府对非正规经济的治理状况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发展特征和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治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非正规经济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秩序不兼容的特征,地方政府逐步介入非正规经济并对其进行管制。本文以河南省A市的无证载客三轮车为个案,探究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对其的治理策略和无证载客三轮车市场的兴衰。
  本文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地方政府对无证载客三轮车治理的实践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各类社会组织的结构及社会交往的模式,进而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重塑与重组,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虚拟社会”。伴随着粉丝影响力的扩大及粉丝产业渗透力的增强,粉丝已依托虚拟社群形塑出一种新的互动模式。在以往有关互动的研究中,互动理论涉及的大多是面对面的互动过程,极少涉及非面对面或以某种技术媒体为中介的互动。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身体不在场的互动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如何认识及解释这一新的互动类型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本研究将以“Jay2u歌迷会”社群为例,探究社群中粉丝参
中国的朝鲜族是由朝鲜半岛地区迁移而来的一支跨境民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识别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加速,朝鲜族群体的文化传承、社会交往、族群认同等层面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为目标区域,并以美国社会学家戈登提出的同化/融入模型为分析框架,对延边90后朝鲜族青年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与深度观察,尝试对这一代朝鲜族进城青年社会融入的进程进行分析。同时,也对朝鲜族青年社会融入的基本表现、整体性特征、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并对
本文以一个农民工家庭为个案,考察乡-城流动背景下的家庭变迁。以往相关研究,大部分只关注家庭流动的结果,而忽视过程;关注结构性原则,忽视行动与情感,这就导致在家庭变迁研究中,看不到流动给家庭成员互动及协商过程带来的具体影响,忽视了个人在家庭变迁过程中的能动性。因此,本文综合利用家庭变迁理论和生命历程历程理论,结合个人打工史与家庭结构变迁,找到家庭、个人在社会宏观政策变迁下的结合点,清晰地展现个人与家庭在社会变迁下的行动,通过家庭关系适应性调整,适应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迁,并最终在流动的背景下保持和谐的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巨大的变化,也相应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与此同时,不同阶层均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CEPS2014-2015学年的数据来考察当前我国家庭主要选择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否存在
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命题下,城市综合体因为推动城市生活向多元、高效、融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成为当代城市中一种典型的空间范式,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起来。
  目前,城市综合体己经受到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但是社会学对城市综合体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研究采用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中国城市综合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发展和社会评价两方面的内容。研究成果能够推动城市综合体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姊妹学科共同拓展对城市的认识;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最大
“奢侈品”对于当今的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伴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家。
  本文在已有的非炫耀性消费文献基础上,围绕我国奢侈品行业内的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非炫耀性奢侈品消费现象”的状况和成因。具体研究工作在我国奢侈品商场的国际珠宝区中实地展开,通过300份调查问卷、32例个案深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信息收集。通过分析发现,奢侈品行业中确实存在着“非炫耀性消费现象”,即消费者在了解一定产品知识的基础上,有意或无意地避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新兴行业企业对人力的需求加大,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区域性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行业企业员工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对于有配员要求的企业,该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员工流失造成的“用工荒”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企业的成本,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将员工的流失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是确保企业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如何控制员工流失的问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改进就业工作环境、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改进薪酬结
全球范围看,近几十年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历了财富极为不平等的发展过程,面临巨富阶层爆炸式增长的趋势,预示着较为悲观的未来财富分配格局。托马斯·皮凯蒂(2014)分析指出,其中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下,资本收益率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
  相比西方,中国因自身体制、发展阶段和环境上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入,金融化趋势明显,以股市、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迅猛发展,居民实现了财富的增长和财富结构的优化。但从当前客观情况看,以贫富差距增大为代表,社会不平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