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中医“内外并治”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治疗优势;观察健脾温肾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与健脾温肾方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穴位敷贴等中医特色外治法对于功能性胃肠病治疗起到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筛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中符合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人。治疗组采用健脾温肾方联合穴位敷贴进行治疗:中药健脾温肾方,早晚饭后每次150ml,日一剂;穴位敷贴取穴:天枢(双侧)、中脘、关元、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贴敷于各穴位上,外敷4h/天,5次/周。对照组给予中药汤剂健脾温肾方治疗。疗程均为2周。通过问卷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量表、证候量表、Bristol粪便性状评估表(BSFS)、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IBS生活质量评分表(IBS-QOL)等指标,记录给药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数据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处理,以评估健脾温肾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过程中,对照组1例因不能配合完成治疗而脱落,故共有59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经分析,结果如下: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西医症状总积分、西医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BSFS类型分布,IBS-SSS总积分,IBS-QOL总积分,IBS-QOL各维度积分比较,结果均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西医症状总积分、西医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主症总积分、中医次症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BSFS类型分布,IBS-SSS积分,IBS-QOL总积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均有效。两组IBS-QOL七项维度(“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健康担忧”、“饮食逃避”、“社会功能”、“关系拓展”)积分比较,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有效;两组在“性行为”维度治疗后均未较前显示出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无明显改善。3.组间比较:治疗组在西医症状总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主症总积分、中医次症总积分、BSFS类型分布、IBS-SSS总积分、IBS-QOL总积分方面改善更明显,疗效更显著(P<0.05);西医单项症状比较:治疗组在“腹泻次数”、“腹痛(腹部不适)”、“腹胀”症状上改善更有优势(P<0.05),两组在“肠鸣”症状上疗效相当(P>0.05);中医单项症状比较:治疗组在“腹痛即泻,多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症状改善更具优势(P<0.05),而在改善“不思饮食”症状上两组疗效相当(P>0.05);IBS-QOL各维度积分比较:治疗组在改善IBS-QOL“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健康担忧”、“饮食逃避”、“社会功能”、“关系拓展”七项维度症状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性行为”维度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无改善“性行为”维度症状的疗效。4.疗效分析: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3.33%和对照组68.96%,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更具临床疗效。结论: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到健脾温肾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与健脾温肾方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均有效,健脾温肾方联合穴位敷贴的内外并治方案总体疗效优于后者;健脾温肾方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能更好地改善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情程度,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安全性良好;穴位敷贴作为中医特色外治法,临床应用治疗IBS-D具有重要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