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替尼一、二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nu_l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尼洛替尼(Nilotinib)作为一线、二线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CP)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讨应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最佳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确诊及治疗的CML-CP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次诊断时间、TKI初次治疗时间及二代转换时间、白细胞计数(WBC)、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HG)、血小板计数(PLT)、BCR/ABL融合基因水平、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共219例患者,男127例,女92例,中位年龄44岁,其中一线尼洛替尼治疗的CML患者58例,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161例,比较两组TKI治疗的临床疗效。一线应用二代TKI尼洛替尼治疗的CML患者58例,二线转换尼洛替尼治疗的CML患者57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从接受伊马替尼治疗时间开始,二线应用尼洛替尼组患者根据转换时间分为≤6个月早期转换组(A组)、>6个月晚期转换组(B组),其中A组40例,B组17例,比较转换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一线伊马替尼治疗与一线尼洛替尼治疗CML-CP患者的疗效比较:一线尼洛替尼治疗的CML-CP患者58例,一代TKI伊马替尼组患者161例。治疗3个月时尼洛替尼组获得早期分子学反应EMR(BCR-ABLIS≤10%)以及BCR-ABLIS≤1%、BCR-ABLIS≤0.1%(MMR,主要分子生物学反应)的比例均高于伊马替尼组(93.1%vs 62.1%,69.0%vs 32.9%,39.7%vs 11.2%)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治疗6个月时达到BCR-ABLIS≤1%、MMR的尼洛替尼组患者比例均高于伊马替尼组(86.2%vs 60.9%,65.5%vs 21.7%),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12个月时达到MMR、BCR-ABLIS≤0.01%(MR4.0,分子学反应MR4.0)、BCR-ABLIS≤0.0032%(MR4.5,分子学反应4.5)的尼洛替尼治疗组患者比率亦均高于伊马替尼组(81.0%vs 41.6%,67.2%vs 39.8%,63.8%vs 37.9%),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P=0.001)。2.一线尼洛替尼治疗与二线尼洛替尼转换治疗CML-CP患者的疗效比较:一线尼洛替尼治疗患者58例(A组),二线伊马替尼转换尼洛替尼治患者57例(B组),比较2组在治疗3个月时获得BCR-ABLIS≤10%、BCR-ABLIS≤1%比例,A组均高于B组(93.1%vs 86.0%、69.0%vs 64.9%),获得MMR的比例分别为39.7%、47.4%,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211,P=0.644,P=0.404);治疗6个月时获得BCR-ABLIS≤1%、MMR的比率,A组高于B组(86.2%vs 78.9%、65.5%vs 59.6%),两组相比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304,P=0.561);治疗12个月时达到MMR、MR4.0、MR4.5的比率,A组均高于B组(81.0%vs 71.9%、67.2%vs 54.4%、63.8%vs 52.6%),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9,P=0.158,P=0.225)。3.二线尼洛替尼早期转换及晚期转换组的疗效比较:57例伊马替尼转换为二线尼洛替尼治疗的患者,分为早期转换组(A组)、晚期转换组(B组)。转换治疗后A、B组3个月时达到BCR-ABLIS≤10%的比例分别为87.5%、82.4%,BCR-ABLIS≤1%的比率分别为62.5%、70.6%,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924,P=0.558),而3个月时达到MMR的患者比率A组高于B组(50.0%vs 17.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23);对比6个月时获得BCR-ABLIS≤1%、MMR的患者比例A组均高于B组(82.5%vs 70.6%、62.5%vs 47.1%),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513,P=0.280);12个月时达到MMR、MR4.0、MR4.5的患者比例A组均高于B组(72.5%vs 64.7%、60.0%vs 47.1%、57.5%vs41.2%),两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6,P=0.368,P=0.259)。结论:1.二代TKI一线治疗CML患者比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患者疗效更佳,有更高比例患者获得EMR及MR4.5。2.一线尼洛替尼组获得EMR及MR4.5的比例均高于二线转换尼洛替尼组,但无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评估疗效。3.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未达治疗目标时早期转换(6个月内)为二代TKI治疗3个月时更易达到MMR。
其他文献
目的:本次研究旨在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的治疗效果,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组78例,接受达沙替尼治疗组30例。对两组患者实施12个月治疗,分别记录3个月、6个月、12个月中发生
目的:系统评价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 CI)联合去甲基化药物(Hypomethylating agent,HMA)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 plastic syndrome,MD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 Med、Embas
目的:总结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相关进展,并针对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这种一药多治的情况,具体分析维奈克拉以及阿扎胞苷在白血病治疗方面的疗效评价及相关进展。方法:对一例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相关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78岁女性主因头晕伴乏力5天于201
目的:系统性评价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T细胞(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集关于CAR-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试验文献。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员按照本研究设定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a v
目的:探讨以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老年AML中的应用,并分析维奈托克的作用机制、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其在其他血液肿瘤中的应用。方法:本文报道了1例老年AML患者以维奈托克联合阿扎胞苷为治疗方案的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结果:患者主因皮疹1月余,间断发热半月余于2020-08-01入院,依据骨髓涂片、活检、流式及二代测序结果,明确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高危ASXL1,
目的:系统评价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 peptide-1receptor agonist,GLP-1RA)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与胰腺炎和/或胰腺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维普(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
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 to monocyte ratio,LMR)与患者进展时间的相关性。
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对减少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共纳入2018年9月份至2020年12月份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人110例,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常规应用同轴法穿刺,研究组采用同轴生理盐水进针法进行穿刺,观察两组气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55例病人中47例获得特异性病理组织标本,病理诊断阳性率为92.1
目的:脑膜癌病是指各种恶性肿瘤转移至软脑脊膜、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和蛛网膜引起的疾病,致死率高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增加。如何尽早诊断及有效治疗脑膜癌病一直困扰着临床医师。本文通过对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82例确诊为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详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究脑膜癌病诊断及疾病评估的方法,并进行生存预后分析,为脑膜癌病诊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0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在放大内镜下不同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一一对应,分析放大内镜下微结构和微血管形态与早期胃癌诊断、分化类型、浸润深度的关系,旨在提高术前评估的准确性,提高早期胃癌的治愈率。方法:选取了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行放大内镜检查后接受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共165名,将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所观察的表面结构分为圆形、条状、乳头、破坏、消失,微血管形态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