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尽管张抗抗的创作兴趣逐渐转移到散文、杂文方面,但她的小说仍占据她文学版图的重要位置。空间叙事理论自被传入国内已如细苗遇春雨般快速被各相关研究领域注意,在文学研究领域,小说的空间叙事特征同样逐渐得到关注。空间叙事理论绕开传统的时间是叙事核心的观点,从一个与以往观点截然不同的维度强调空间是存在的核心也是叙事的核心。就文学领域而言,时间维度固然重要,但时间必须在空间中呈现才能使得作品可感。张抗抗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空间叙事特征。本文通过对张抗抗小说的文本细读,结合空间叙事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分析范式解读空间在张抗抗小说中的存在形式和构建意义。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大部组成。绪论部分对张抗抗目前的写作现状和从空间叙事角度研究其作品的现状作出简单梳理,进而说明本文对“空间”一词的界定以及本文的基本理论来源和构思。正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空间叙事与张张抗抗小说,首先正视了空间与时间并列、同在的地位问题,其次对空间叙事的起源以及空间与地点、场所等名词的关系进行说明,然后简单梳理了目前国内外空间叙事的应用实践,最后从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两个方面对张抗抗小说目前的研究现状作出说明。第二部分从文本空间、地志空间和社会空间对张抗抗小说的垂直空间层面进行分析。文本空间层着重说明文本空间的构建方式——主题并置叙事和意象隐喻叙事,通过打破时间线性序列,造成文本的内部空间层次;地志空间层则从苏州到北京、故乡到他方的地域转移,分别说明小说中展现的传统情感与现代纯爱的交锋和故乡现实与他方求索的交锋;社会空间层从民族国家之维和性别权力之维展开。第三部分基于文本的水平空间,首先引入“场景”这一空间复合体的基本单位,将之与垂直空间相结合便形成了水平空间的“地点”、“视域”和“行动域”。然后结合文本分别从知青的逃离之路、知青的避险之路、理想的求索之路展开论述,揭示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作品意涵。第四部分基于文本空间但又高于文本空间,把文本与社会、历史现实相结合,阐述张抗抗小说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主要从农村人的城市百态、个人家庭史再现历史空间和经济时代人欲望的扩大化三个角度展开。第五部分着重读者、作家、批评家三个角度对张抗抗小说的空间叙构建意义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张抗抗小说的形式和内容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张抗抗小说在当代文坛中的个人化特色和不足。同时将本文因个人思维局限引发的不足进行说明,以期未来进一步解决。作家创作和批评者的批评相辅相成,新的文学研究视角的出现能激发作家的创作,因而相信未来不论是张抗抗的创作还是有关张抗抗的小说研究都会为读者带来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