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也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所提出来的“三会”之一;数学语言依据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类(文字语言、图表语言、符号语言),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展现出数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因此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以及同一种数学语言的内部转换是数学学习中不可忽视的;数学语言的转换能够帮助学习者对数学概念、定理等相关概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为解题者带来解题思路与启发,因此探究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框架以及学生在数学语言转换能力中的表现具有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首先为建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框架,对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能力及数学语言转换能力、多元表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并厘清其概念、组成部分、研究方法等;接下来从数学语言的分类及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概念出发,参考相关文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完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框架;并且依据此框架,以函数内容为素材编制了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测试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评,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其一通过对不同转换类型下学生答题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得出在数学语言转换的视角下学生在函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平均分的对比与学生的认知情况得出符号语言到图表语言的转换是学生在函数学习中的难点;其二通过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得出学生的数学成绩与数学语言转换能力测试问卷中的成绩呈强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536,并且同一表达形式中的相互转换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比不同表达形式之间转换与数学成绩的相关性大;其三通过差异性分析的结果,得出湖南株洲、四川成都这两所学校在数学语言转换的总成绩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其在符号语言的等价转换这一维度中出现显著差异且t呈负值,表现为湖南这所学校在此维度上的分数与比四川这所学校的分数要低一些。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