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口的急剧膨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土地、森林和水源过度开发,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地球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了自然灾害不断增多。据国际红十字会统计,上世纪7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平均数比60年代增加了25%;80年代增加了50%;在造成的伤亡人数上70年代比60年代高出了5倍。从上世纪初到90年代,因为地震死亡的人数多达260万人,受伤人数约为死亡人数的三倍’。地震是世界上破坏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是由地壳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所引起的结果,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因此能造成大量的伤亡,并且伤情比较严重。我国是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地震所造成的死亡率也比较高。有地震记载以来,全世界发生的一次死亡5万人以上的地震共17次,其中中国占7次(不包括汶川地震)2。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灾害频发的国家,在汶川地震之后我国青海玉树和云南盈江先后又发生了两次震级较大破坏力较强的地震,每次大的灾难过后即会产生大量的灾残人口。5·12汶川地震距今已有3年的时间,灾后的各项重建工作均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从人口方面来看,汶川地震造成了大约5700多人致残,灾残人口作为这场灾难直接受害群体,其灾后的生存状况需要得到社会长期的关注和重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历次地震过后社会各界对灾区人民所采取的积极救助措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灾残人口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需要的救助不仅仅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而且是一个长期稳定能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救助体系。时至今日当汶川地震的阴霾慢慢消散,灾残人口在余生中仍要承受着沉重的物质和精神负担。汶川地震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发生的一场最大的地震灾害,作为一个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的大国,我国亟需建立一套稳定有效的针对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灾残人口在灾后余生中生计得以维持,身体的康复、治疗得以保障,心理障碍得以克服,人生的各方面得以全面发展。在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战略思想和目标的指导下,建立一个针对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不仅是时事所需,而且是世事所需。本文在是对构建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目的论述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救助体系理论方面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推断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要求与趋势。通过上述论证,提出了构建我国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方面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制定了相关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要构建一个针对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首先应了解灾残人口的基本特征,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更好地实施救助工作。本文对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灾残人口的基本特征,灾残人口具有受灾人口和残疾人口的双重特征,主要残疾类型为肢体残疾,心理遭受严重创伤,就业状况发生变化。本文对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基本论述,并对公共治理理论和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考社会救助是可治理性问题,可以通过公共治理途径解决。并通过公共治理的途径来解决社会救助问题具有合法性,能被社会公众所认同。通过公共治理途径来处理社会救助问题具有有效性。从对社会救助制度和公共治理理论相关研究来看,社会救助是一项具有可治理性的公共事务,通过公共治理的理论来处理社会救助问题具有合法性、有效性,可以为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提供一个行而有效的途径。在对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研究过程中,结合公共治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寻求创新与突破,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察运用公共治理的方式来治理社会救助问题的可行性,通过相关分析研究,最终得出可以通过公共治理的模式来解决社会救助问题,构建社会救助体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公共治理视角下的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思路,包括社会救助的理念、目标构建途径,并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体系内部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构架时,要防止盲目的学习或移植,需要对现行问题做认真地分析,对症下药,对于才依据的理论基础要创造性的利用,构建个适合本土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因此,本文对我国当前汶川地震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体系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对汶川地震灾残人口的基本生活现状有了基本了解,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灾残人口的基本救助需求,并对我国当前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机制进行了阐述,对我国当前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体内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且论述了我国在汶川地震灾残人口社会救助方面的主要成效,主要体现在紧急灾害救助、基本生存救助和发展型救助方面。通过相关调查和研究发现,当前汶川地震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问题存在于生存救助方面,医疗救助方面,以及救助制度方面。通过归纳总结发现这些问题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救助管理不够完善,二是社救助效果不够理想,三是社会救助法律体系不健全,四是社会救助的社会参与度低。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发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救灾应急和灾后重建机制的落后,社会救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滞后,社会救助与财政资金供给方式的不适应,社会救助资源发动不足,社会救助理念落后等原因所造成的。为了更好的解决我国当前汶川地震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了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借鉴研究。一直以来,我国在研究灾残人口的社会救助方面多是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本文之所以选择美国和我国香港地区的社会救助体系作为借鉴,主要是处于以下考虑,美国的社会救助体系整体比较完善,对我国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的宏观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香港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对我国灾残人口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这一微观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美国与香港的社会救助体系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总结了他们的社会救助体系的特点,以及对我国社会救济体系构建的重要启示。美国和香港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政府的责任与社会参与,加强培育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载体;树立正确的社会救助理念;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救助内容和服务项目建立独立、高效、专业的社会救助运作机制。在前文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和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构建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汶川地震灾残人口社会救助体系的研究结论。为保障灾残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时,首先应该明确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对此本文认为应加强对灾残人口社会救助内容方面的完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三是深化就业救助机制。明确救助内容之后就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救助模式,确保社会救助内容的有效实现。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建立一个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社会救助公共治理模式。在社会救助模式的具体运作和管理制度方面,本文从以下角度展开了详细的论述。首先,需要完善灾残人口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这是社会救助制度运行的基本制度性保障。在具体的社会救助行为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优势,强调政府部门在社会救助中的元治理地位,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合作,合理规划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救助治理边界,科学界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监管制度,强化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财务规制,改革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行政管理体制,政府应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引导,有效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与创新。通过以上措施建立一个适合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灾残人口社会救助长效运营机制。
其他文献
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执行受到一定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既有自然因素的制约,也有社会因素如经济、行政管理体制和政治文化等的制约。民族地区公共政策有效执行需要自然环境、经
权衡长远利益与纠纷利益是村民面对纠纷时的必然策略,也是脱离了传统规约、寻求现代司法的必经之路。为此,在稳固与加强生存结构的长久发展与生存利益的有效维系之后,纠纷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IT技术飞速发展,Internet/Intranet技术和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时代,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此代表先进企业管理模式的ERP系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自提出以来备受学者青睐。本来平衡计分卡是为营利企业而开发,目的是为企业提供更有利的战略管理方法,创造更多的利润。但随着近年来非营利
目的:研究围绝经期阴虚质、气郁质妇女证素中的前证部分,探究体质对中医证的影响,通过对围绝经期这两种体质的妇女的常见前证组进行性激素比较,观察性激素在常见前证组存在的
目的观察渴络欣胶囊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探讨。方法1、符合糖尿病肾病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渴络欣组30例和对照
1.研究背景2001年,连续六届被《财富》杂志评审为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轰然倒地,进而牵出了美国近些年来最大的财务报告舞弊丑闻,接着,美国零售巨头凯马特申
计量工作既是保证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又是安全生产的有效保证,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计量工作应如何为企业服务。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网上购物的消费模式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和跳跃式的发展。这种新型的购买商品的方式出现以后,实践中便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近年来关
“农民工”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称谓,它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一种特殊的身份标识,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